,俺們倭地過去確實有上百小國,然而如今攻弱兼昧,就光剩下二十多國啦,而且泰半歸屬在邪馬臺國麾下——小人就是從邪馬臺國來的,官至上大夫。
是勳也不知道他原話是怎麼說的,對於“邪馬臺”,韓人傳譯用音譯,對於官稱,就直接意譯成了“上大夫”。
於是點點頭,說好啊,那你就給我講講倭地情狀,以及汝國的風貌吧。
牛利都說了,倭在海外,當狗邪韓國的東南方向,渡海約千餘里,先到一島,名叫對馬國;對馬國南方又千里,有一島,名為一支國;再往南方千里餘,那就是倭的本土啦,有末盧、伊都、不彌、投馬、奴等國,都歸邪馬臺國統御,云云。就目前而言,邪馬臺聯合了總共十七個國(含),已佔倭地大半。
其後概言倭地風物、國野習俗等等,是勳起初還垂著眼瞼,沉吟不語,後來終於聽煩了,便即開口,打斷了牛利都的滔滔不絕——“且道汝國大小,並戶口眾寡。”牛利都聽得傳譯所言,不禁愣了一下,隨即回答道:“海岸曲折,難以丈量,倭之大,東西兩千裡,南北四千裡許。邪馬臺轄戶七萬餘,投馬五萬,奴國二萬,餘皆數千上萬也。”
是勳聞言,不禁冷笑,便命從人取過個皮製的圓筒來,從中抽出一張地圖——那並不是中國地圖,他也沒有全部展示給牛利都瞧,特意折起大半,光露出一小部分,只見上面曲曲折折,只畫著海岸線,是個東西窄、南北長的島嶼。乃問牛利都:“此即倭乎?”
牛利都左瞧右瞧,上看下看,擰擰眉頭咧咧嘴,說瞧著似乎是有一點兒象……其實那年月測量技術很不過關,就連中國官方地圖拿出來,你要不標註州、郡或者城市名稱,也沒幾個人瞧得出來——凡瞧出來的,估計是根據了突出海上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或者黃河、長江的大致走向——更別說倭人了,他們也光知道疆域南北長、東西短,具體是什麼形狀,那根本一頭霧水啊。
是勳說好,那你給我指指,邪馬臺國究竟在哪兒哪?牛利都躊躇半晌,先問,您這畫的哪兒是北啊?在是勳給出正確答案後,他就在島嶼中北部偏西,距離海岸線不遠的地方指了一下。
千古疑難得解,是勳不禁舒懷大笑,隨即一指牛利都:“汝滿口謊言,焉敢欺吾?!”命左右,叉出去打!(未完待續。。)
第二十六章、往徵不難
日本人最早跟中國交通,是在東漢初年,史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後來這枚金印還真從地下挖出來了,就此存放在日本福岡市博物館內,上刻明明白白的五個篆字:“漢委奴國王。”
“委”就是“倭”,意為短小,據說這名字還是光武帝給取的,因為瞧著對方比侏儒也高不了多少,故予賜名。這倒並非劉秀不厚道,而是當時中原士大夫的通病,好字眼兒不能隨便賞賜給蠻夷。
倭人自稱的發音是“yamato”,跟“邪馬臺”一樣,後來就以“倭”這個漢字來表注此音,要隔許多年以後,就跟亞當、夏娃吃了蘋果似的,他們才終於發掘出羞恥感來,從而改用比較高大上的“大和”二字替換了“倭”字。所以說,倭就是邪馬臺,也就是大和——至於“日本”之名,又得好多年以後,到中國隋唐之際才始確定。
關於東漢初期日本列島的情況,以及那方金印印文含義,學術界向來爭論不休。就是勳本人的看法,應該斷為“漢、委、奴國王”,也就是漢朝所屬的倭地的奴國之王。當時倭地有一百多個小國,相互攻伐、兼併,其中有奴國——據牛利都所言,奴國如今也還存在——並不一定跟如今邪馬臺似的最大,或者稱霸,只是運氣比較好而已,得渡海峽,並且得以覲見漢朝天子,就此混到了一個國王的名號。
此後倭人亦屢次與中國交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