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紙漿效能、改革造紙裝置等方面取得一些進步,可造出更大幅面的佳紙,滿足了書畫藝術的特殊要求,紙的加工更加考究,出現了一些名貴的加工紙而載於史冊,併為後世效法。由於交通及中外科學文化交流的發展,中國造紙技術沿不同方向向外國傳播。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更是刺激了造紙業的進一步發展。7
敦煌石室所出五代(約950年)四聯印張《文殊師利菩薩像》
敦煌石室所出五代(約950年)四聯印張《文殊師利菩薩像》
吐魯番出土唐代紙鞋檢視更多
4
隋唐時所用的原料有麻類、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竹等;竹紙於9-10世紀在廣東、浙江初露頭角,以竹料造紙是造紙史上一大發明。雖仍主要造麻紙,但其他原料紙則比魏晉南北朝時產量大有增加,也出現更多的混合原料紙。唐代有用野麻生纖維造紙,需漚制脫膠,比用破布費事,但原料豐富,成本低廉。藤紙在唐代達到全盛期,產地不侷限於浙江,青、黃、白色藤紙各有不同用途。廣東羅州(今廉江)用棧香樹皮造紙,名香皮紙。唐代女詩人薛濤(?—832)在四川用芙蓉皮為原料,再將芙蓉花汁摻入紙漿,造出粉紅色等多種顏色的薛濤箋,名重一時。7
楮樹
黃瑞香
木芙蓉檢視更多
4
隋唐五代時產紙區域遍及全國。據古書記載,僅唐代向朝廷貢紙的就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11個州邑。由於產紙量大,社會上消耗量亦甚可觀,只以唐內府集賢書院為例,大中三年(849年)一年內用蜀紙多張,抄寫365卷書,這正是促使社會科學文化發達的物質後盾。7
隋唐五代時造紙中心分佈圖
唐代可造出幅面更大的紙,紙本繪畫從這一時期猛增,傳世的有韓滉的設色《五牛圖》,出土的有設色花鳥畫及人物畫。除文化及文書用紙外,隋唐五代時許多日用品也以紙製成,以代替其他昂貴材料,如燈籠紙及糊窗紙,紙的表面塗上油成為防水紙,可代替絹料。至於紙衣、紙帽、紙被、紙帳、紙甲、紙花、剪紙及包裝紙等都可代替過去用的紡織品。唐代“飛錢”是紙幣的先驅,用以代替金屬貨幣。此外,也用紙做成紙人、紙錢為死者送葬時燒。紙的用途越來越廣泛,中國名副其實地進入了紙的時代。7
五代造紙技術直接承襲隋唐,但因南北割據,社會動盪,各地技術發展很不平衡。敦煌石室所出西北地區造的麻紙多不精良,書法亦不工,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不景氣的現狀。但統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紙”卻為一時之冠。蘇易簡在《文房四譜·紙譜》中寫道:“南唐有澄心堂紙,細薄光潤,為一時之甲。”7
宋元時期的造紙技術
宋元時期是中國造紙術的成熟階段。此時造紙原料又有了新的開拓,竹紙和稻麥稈紙的發展標誌著造紙史中的新紀元。造紙區域、紙的品種及加工技術越來越向更廣的地方發展。紙的用途在社會上再度普及各個方面。以用量而言,宋元紙大部分用於印刷。竹紙崛起的同時,大幅優質皮紙的出現也是此時期不同於前代的特點。此外,還出現了有關紙的專門著作,也是前代所無。8
北宋米芾《珊瑚帖》竹紙本法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造紙
南宋1161-1168年在杭州鑄的會子一貫面額的銅印版臨本檢視更多
3
宋元時大量用竹紙印書,宋元刻本以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成都、江西吉州等地為中心,福建本流傳甚廣,多印以竹紙。8
由於原料不足,晉唐時一度盛行的藤紙,至宋元逐漸退出歷史舞合;麻紙只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