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內生產,統治地位讓給了竹紙及皮紙,這種趨勢一直保持到19世紀末的清代晚期。宋元書畫、刻本及公私文書中多用皮紙,其產量之大、質量之高均遠在隋唐五代之上,這也導致書畫家更喜歡在皮紙上創作書畫。8
宋元時還製造混合原料紙,這又是一大成就。如北京圖書館藏北宋米芾的《公議帖》《新恩帖》是竹、麻混料紙,《寒光帖》是竹、楮混料紙,而其《高氏三圖詩》是麻、堵混料紙。混料紙的製造具有重大的技術經濟意義,可兼收不同原料之優點,是中國造紙術的一種獨特的技術。8
元代王禎《農書》中的連碓機圖
宋元時期為擴大造紙原料來源,降低生產成本,還採用故紙回槽,摻到新紙漿中造再生紙的工藝,得到的紙叫“還魂紙”。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說:“其廢紙洗去朱墨汙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名為還魂紙。”這就達到了廢物利用和降低成本的經濟目的。8
宋元時期紙製品的廣泛使用也超過唐五代,舉凡紙帳、紙衣、紙傘紙被、剪紙、紙花等,應有盡有,遊戲用的紙牌也深人民間。宋元時民間還有紙影戲。紙在工業生產中也廣為利用,宋代煙火、火器製造中的火藥筒、火藥包及引線都以紙為之,而養蠶時雌蛾產卵在桑皮紙上。8
明清時期的造紙技術
明清在造紙原料、技術、裝置和加工等方面都集歷史上的大成,紙的產量、質量、用途和產地也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處於更高的發展階段。同時還出現專門論述造紙技術的插圖本專著,為前代所未見。隨著中外交流的緊密,中國精工細作的紙、紙製品及加工技繼續傳至國外。清末,中國又從西方引入機器造紙技術,從而在造紙技術上揭開了新的一頁。9
《天工開物》載竹紙製作工藝流程圖
明清時的造紙作坊大多分佈在南方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廣東和四次之;北方以陝西、山西、河北等省為主。原料有竹、麻、皮料和稻草等,其中竹紙產量佔首位,尤其南方近山區多造竹紙。皮紙多用於書畫或印刷書籍,麻紙產量比例逐漸變小。9
明清時在紙的加工方面集歷代之大成,各種歷史名紙都恢復生產,同時又推出一些新品種。明代加工紙中最著名的是宣德貢箋,制於宣德年間(1426-1435年),有五色粉箋、五色金花紙、瓷青紙等品種。此後仍繼續生產,供內府使用,後從內府傳出,遂為世人推重。清初時已將宣德貢箋與南唐澄心堂紙並稱為稀世名紙。9
清乾隆年制梅花玉版箋
清乾隆年仿製元代明仁殿紙
2
明清時還有關於各種加工紙的技術記載,明人屠隆《考盤餘事》及馮夢禎《快雪堂漫錄》二書較集中地談到各種紙加工技術,包括染制宋箋法、造金銀印花箋法、造槌白紙法及染紙作畫不用膠法。9
傳入海外
中國造紙術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傳播
中國地處亞洲大陸東部,紙及造紙術首先傳至鄰近的亞洲國家。10
中國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與越南陸上相鄰,中國紙及書卷在2世紀已傳到越南。漢末社會動亂,大批中國人到越南避難,帶去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至遲在3世紀已能造紙,所造有楮皮紙,還有由當地蜜香樹制的蜜香紙,太康五年(284年),大秦(東羅馬)人獻晉武帝蜜香紙張。10
中國紙在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就已傳入朝鮮半島。朝鮮半島造紙可上溯到4-5世紀,主要生產麻紙,但大部分紙仍從中國得到。高麗朝(936-1392年)統一半島後,與宋朝保持往來,此時造紙業有了發展,皮紙成為新品種。高麗朝造的紙厚重、強韌而潔白,為宋代士大夫所喜愛。元代人鮮于樞《紙箋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