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
也有觀點認為,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想法,源於皇帝批改的奏摺。如李向陽表示,當時皇帝批閱的奏章都是寫在“簡牘”上,成捆的竹簡由太監用車拉來,幾個人抬著放到皇帝的御案前,堆成小山,皇上每天在案几上展卷批閱,累得腰痠背疼。蔡倫整天跟著皇帝,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所以急於創造出一種新的書寫材料。2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jiān)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2
蔡倫造紙,是他在任尚方令期間。那時,他經常到洛陽近郊收集製作材料,虛心聽取建議,認真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反覆試驗,創造了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21
為原料的造紙術。2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奏報朝廷,在和帝的支援下,大量生產紙並推廣應用。後來,他因為造紙這一偉大功績被封為“龍亭侯”,因此,人們把這種新型的書寫材料稱為“蔡侯紙”。2
國內流傳
“蔡侯紙”平滑光潔,適宜書寫,而且原料廉價,降低了造紙的成本,適合大規模推廣造紙的技術。3至4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簡牘絹帛,成為中國唯一的書寫材料。5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造紙技術
同漢代相比,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在產量、質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升,原料不斷擴大,造紙裝置得到更新,出現新的工藝技術,產紙區域和紙的傳播也越來越廣,造紙名工輩出。6
東晉王羲之書法
從留存的實物看,魏晉南北朝的紙比漢代紙有明顯的進步,主要表現在白度提高、表面更光滑、結構較緊密,紙質細薄且有明顯的簾紋,紙上纖維束較少,有的晉紙纖維打漿度達到70%,接近機制紙。6
如果說書寫材料在漢代還是簡帛並用,紙只是作為新材料尚不足以完全取代,那麼這種情況在晉代已發生根本變化。由於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方正的紙,人們就無須再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逐步習慣於用紙書寫,最後徹底淘汰了簡牘。東晉末年桓玄廢晉安帝而自稱為帝,隨即下令曰:“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考古發掘表明,東晉以後,墓葬或遺址中出土的文書便不再是簡牘,而全是紙了。6
這時南北各地都建立有官私紙坊,就地取材造紙。北方以長安(今西安)、洛陽、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為中心,生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東晉南渡後,今紹興、安徽南部、南京、揚州、廣州等地成了南方造紙中心,紙種基本與北方相同。但浙江嵊州剡溪沿岸又成為藤紙製造中心。6
為改善紙的效能,晉代已有施膠技術,早期施膠劑是植物澱粉劑,或刷在紙面上,或摻入紙漿中,這樣處理可增加紙對水透過性的阻擾能力,將纖維間毛細孔阻死,或改善紙漿懸浮性。經化驗,西涼建初十二年(416年)寫本《律藏初分》用紙即以施膠技術處理。而迄今年代最早的施膠紙是後秦白雀元年(384年)墓葬物清單用紙,表面施以澱粉劑,再經磨光。6
表面塗布技術是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黏劑均勻塗刷在紙面,再以石砑光,這樣既可增加紙表的白度、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表緊密,吸墨性好。檢驗發現,前涼建興三十六年(348年)文書紙及東晉寫本《三國志·孫權傳》用紙都是表面塗布紙,比歐洲早了1400多年。6
隋唐五代時期的造紙技術
隋唐五代時期在中國造紙技術史上是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造紙原料品種進一步擴大,紙製品普及於民間日常生活之中,造紙區遍及南北各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