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我們的問題源於貪婪的資本家不願與人民分享經濟產品。相應的解決之道是建立一個極權國家。弗洛伊德則認為我們的問題源自壓抑在內心深處的對快樂的渴望,惡人的角色由社會中壓抑人性的道德“守門人”扮演,比如教會,解決之道是完全的個人解放。還有很多人的世界觀或多或少受到希臘人和柏拉圖的影響。他們相信這個世界的題源自那些不守律法、自私自利的人,他們不持守傳統道德觀,毫無責任感。解決之道是“重振”社會中的宗教、道德和美德。
哲學家阿爾伯特?沃爾特斯寫道:
我們常常挑出上帝美好創造的一部分,認定它——而非罪的漫透——為反面角色,這是十分危險的。我們錯在將善惡二分法視為創造本身所固有的將美好創造的某些事物視為邪惡的(根源)。在歷史的長河中,“某些事物”從不同角度被理解為肉身及其情慾(柏拉圖和眾多希臘哲學)、與自然對立的文化(盧梭與浪漫主義)、社會和家庭中的權威人物(心理動力學理論)、經濟力量(馬克思)、技術和管理(海德格爾與存在主義)據我所知, 聖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拒絕將被造的某一部分妖魔化為萬惡之源,或是神化為解決之道。其他一切宗教、哲學和世界觀都或多或少陷入(偶像崇拜)的網羅,即沒有將創造和墮落加以區別。這個陷阱對於基督徒而言(同樣)是無時不在的危險。
再來思考基督教的獨特性。唯有基督教世界觀將世界的問題歸結於罪本身(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破裂),而非世界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定群體。解決之道是上帝的恩典(我們靠著基督的作為,恢復與上帝的關係)。既然世人都犯了罪,我們就不能簡單地將世界區分為英雄與壞蛋(否則我們就既屬於前者,也屬於後者)。若不瞭解福音,我們或許會天真地幻想烏托邦,或者憤世嫉俗、毫無盼望。我們或許會妖魔化某些並非十惡不赦的事物,來解釋不堪的現實;或是神化某些並不完美的事物,幻想其帶領我們走出困境。這就是除基督教以外其他世界觀的終極邏輯。
基督教的故事情節完美地賦予了事物意義,甚至有助於我們理解其他世界觀講述的故事中所蘊含的真理。基督教故事情節(世界觀)包括創造(計劃)、墮落(問題)、救贖和恢復(解決方案):
一切都是良善的。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起初一切甚好。世界的本初並不存在惡。沒有任何事物與生俱來就是惡的。正如托爾金在評論《指環王》三部曲中的主要反派人物時說,起初“連索倫也並非如此”。你可以在任何事物中發現“創造之美”。
一切都墮落了。世間萬物都受到罪的侵蝕,無人能獨善其身。我們豈能說情感和情慾是不可靠的,理性才無可指摘?肉體是敗壞的,靈魂才是良善的?日常生活是褻瀆上帝的,宗教儀式才合乎體統?以上皆為謬論,但非基督教的故事情節必須變相採用這種論斷,攻擊甚至醜化被造物,從而為罪開脫。
,!
一切終將被拯救。耶穌將要拯救靈魂和肉體、理智與情感、人類與自然。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是無藥可救的。
福音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上帝創造的完美世界被罪惡侵蝕了,上帝藉著耶穌基督將其救,自己付上了極重的代價,有一天他會再來,更新一切被造之物,結束一切痛苦和死亡恢復世上絕對的和平、公義和喜樂,直到永遠。福音世界觀廣袤的內涵一上帝的性情、物質創造的良善、個人價值、人類與萬物的墮落、愛與恩典的首要地位、公義與真理的重要性、救贖帶來的希望——波及一切,尤其是我們的工作。
舉例來說,我們的朋友比爾?庫爾茨(bill kurtz)剛參加工作時是一名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福音故事——這個世界本應如何、出了什麼問題、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使他意識到要為內城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