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西方對中國毀滅性的打擊不僅粉碎了最後一個天朝帝國的夢想,同時也催生了中華民族無數仁人志士們對共和精神的上下求索,發動了前無古人的改革,進行了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這裡是意識形態的死角,可憐他們的冷戰思維和種族意識。 。 想看書來
汶川啟示錄:取捨與毀滅後的重生(2)
60 年前,一個民族浴火重生。30 年前,這個民族的精神開始在開放中甦醒。30 年後這場災難,讓無數志願者和他們身後更多善良和期待的目光引發這個民族精神的昇華,喚醒了無數良知。人們開始談論公民社會和公民精神。我們的社會在進步,雖然付出沉重的代價。綿綿千里,白髮送黑髮的,千里孤墳的淒涼,似在訴說力量將在輪迴的倒置中爆發。汶川地震後的一週,天安門廣場上自動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前來悼念的群眾。突然間,山呼海嘯,天崩地裂,中華兒女振臂高呼:“汶川挺住,我們同在!”
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我們的同事從各路再度挺進那片面目全非的瓦礫,和無數頂希望的帳篷。他們用鏡頭記錄著那裡朗朗的讀書聲、飄逸的婚紗、轟鳴的工地、鋼筋鐵骨般屹立的一座座校舍,心中追思著剛剛遠去的兩位北川幹部的英靈。沒有人認為他們是輕生。他們選擇的是先人後己。他們先是安排照顧好倖存者的生計,再考慮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尊嚴,再從容地追尋遠逝的家人,試圖在黃泉路上苦澀地品味團圓後的天倫之樂。驚愕之餘,我們立刻表示理解,我們非常理解。我們尊重選擇。選擇是多樣的,而為了親情結束自己殘缺的情感和生命,在永恆中為自己和活著的人留下一串似有若無的省略號,讓我們在靜默中思考什麼是再生。
當年在戰爭中,或在白色恐怖裡,有那麼多慷慨赴死、捨生取義的烈士,往事並不如煙。因為這裡有普度眾生的善意,和堅持信仰的力量。今天,在和平的年代,我們依然時時面臨取與舍、生與死,直面毀滅與重生的考驗和選擇。在有形和無形的得失間,我們呼喚英雄,也產生了英雄:*主席親臨前線,*總理含淚問候,平民百姓尋著瓦礫下微弱的聲音;不遠萬里,軍人縱身躍入雲海,赤著手,他們的鮮血蜿蜒流入黑暗的深處,傳遞著愛和堅強;萬頭攢動的志願者,他們的熱切和茫然,舉國上下,無數夫妻議論著如何收養不停啼哭的遺孤。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成千上萬的網頁上,黑白定格了多少愛心的力量和血管裡湧動的中國紅。中南海、天安門、外交部,所有的五星紅旗都默默地滑落在最最悲傷的那個中間。常委們集體肅立默哀,頃刻間汽笛長鳴,山河嗚咽。國難凝聚民心。
八萬冤魂其實帶給這個民族一次再生,或者一次公民精神再生的希望。那些日子,我們含著淚如夢初醒。特別是從容地告別自己的戰友同事和街坊鄰居兩位北川的公僕,他們悄聲地提醒著他人:希望你們珍惜生命,珍惜親情,愛惜我們的民族和她的未來。
這樣的毀滅和捨棄,讓我們在朦朧的淚光裡,在搖曳的燭光邊,在憂愁的月光下,靜靜地垂下頭去,完全放棄抑制那內心升騰的某種精神。欲辯已忘言中,隱約可能是我們這個貧瘠的民族在悲愴中獲得的一筆意外的巨大財富。
(本文為央視部落格徵文金獎作品。)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國為何處決英國毒販
不是鴉片戰爭的戰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09 年12 月29 日,英國首相布朗用最強烈的字眼譴責中國處決英國毒品販子阿克毛。中英外交大戰立刻爆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毫不示弱地反唇相譏,希望英國政府尊重中國的法律,併為了中英兩國關係的大局,收回對中國的指責。
中國的網民絕大多數站在政府一邊,回擊英國政府和歐洲媒體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