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同岳飛和于謙相仿不成?”袁崇煥不禁捫心自問。可是,當今的聖上並非是南宋的懦弱昏君啊!他自覺督師薊遼以來上對皇上、下對朝廷都是赤膽忠心,問心無愧,但為何還要遭遇如此變故呢?他變得有些迷茫和彷徨……一向重視名節的他甚至希望能有一位精通五行八卦的算命先生出現在眼前為自己占卜一卦,預測一下自己屈死之後冤情能否被後世人*昭雪、恢復名譽,否則,總感到心有不甘、死而有憾……百年之冤,會不會有昭雪的一天?
當崇禎皇帝將袁崇煥打入死牢,偌大的一個朝廷能夠站出來為他說話的人,寥寥無幾。這個自稱是大明朝的“亡命之徒”終於要亡命於他效忠的主子。當然他再也沒有機會去兌現 “五年平遼”的方略。千里馳援北京,變成千裡奔喪——奔的卻是自己的喪。
一悲,壯志未酬身先死;二悲,功到奇雄即罪名!
三、自斷脊樑罪難咎
時勢造英雄:晚明這段非常的時勢,不僅造就了李自成式的亂世英雄,也造就了袁崇煥難得的將帥之才。在我看來,袁崇煥是英雄,人格中充滿著令人敬仰的元素。
他頗具膽識,審時度勢,深知大明國勢,雖提出“五年平遼”的方略以安求成心切的崇禎皇帝。但是作為補充,他還提出了“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遼事應對方略。觀當時之勢,見識卓越,大明自萬曆十年起,國勢漸頹,加上天啟年間魏閹亂綱禍國,民生凋敝,農民軍到處起事,大明這座帝國大廈搖搖欲墜。若能實施“攘外必先安內”之策,又得邊境之安,“以遼治遼”,振勢安內,發展生產,穩定人心,那時農民軍再沒有覺悟,也深知民族大義,只要剿撫相濟,化破壞力量為建設力量,完全可以一致對外。那麼,經過崇禎皇帝多年苦心經營,中興大明、保江山社稷,並不是一紙空談。但是,崇禎畢竟是崇禎,性格中的侷限性太大,要不然他就是漢光武帝二世了。
袁崇煥下獄是崇禎二年十二月,處斬是三年八月,中間有近九個月的時間,如果要慎重審訊,反間計不難破解。況且崇禎皇帝深知“守遼非蠻子不可”。可惜,袁崇煥能夠贏得對手的尊重,卻贏不了崇禎皇帝的信任。那麼,是什麼讓他非要殺了這個袁崇煥?
原因或許從崇禎的個人性格中尋找到答案。他平邊心切,重用袁崇煥,是寄予厚望的,當時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方略,燃燒起他成就“千古一帝”雄心,然而三年過去了,並無建功。這次竟讓滿軍衝撞到京師來。崇禎皇帝年輕氣傲、求成心切,性格因素中又有妄想和猜忌的成份,清兵如此一來,讓崇禎頓覺中興大明前途渺茫,因此倍感失落,於是殺袁崇煥也在情理之中。史料反映,崇禎的妄想和猜忌是非常顯著的。他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可見處死大臣,在他而言原不當是一件大事。這種對臣子的懲罰恰恰加速了明朝的顛滅。
不管怎麼樣,史書依然繞不開袁崇煥赫赫戰功:他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寧遠大捷'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親自指揮的寧遠保衛戰,面對努爾哈赤率領的來勢洶洶的十三萬八旗鐵騎的進犯,小小的寧遠城被包圍的像鐵桶一樣密不透風,城牆外面黑壓壓一片、漫山遍野的清軍虎狼之兵,當時真有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恐怖氣氛,而他袁崇煥則巍然屹立在寧遠的城樓,聲嘶力竭為守城的一萬餘名將士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