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志、鼓舞士氣。他大聲告諭全城軍民:置之死地而後生,誓與城池共存亡!
一場慘烈的守城血戰整整持續了幾個晝夜,同仇敵愾的守城將士竟把曾經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十幾萬大軍打的丟盔卸甲、死傷枕籍、大敗而歸,連努爾哈赤本人也被寧遠城中紅夷大炮發射的彈片擊傷掛彩,回到瀋陽抑鬱而死。
這是在晚明歷史上明朝對後金的戰爭中一次絕無僅有的大獲全勝的軍事奇蹟,史稱寧遠大捷。袁崇煥從此也威鎮邊關……
'寧錦之戰'又過了一年即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雄心勃勃,決心“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自朝鮮回師以後,獲悉明軍再造寧遠、錦州防線的訊息後,決定立即出兵寧錦,打破袁崇煥的計劃。五月六日,滿軍自瀋陽出發,三路並進,迅速攻佔大小淩河、右屯衛等城堡,會師於錦州城下,四面合圍。當時總兵官趙率教等率兵三萬駐守錦州,袁崇煥及副將祖大壽統帥各將堅守寧遠。十二日中午,滿軍對錦州發起總攻,集中主力攻擊城西一隅。趙率教認清皇太極先破城西的意圖,急調其它三面守城明軍主力堵御西城之敵,以炮火、矢石還擊,滿軍損失慘重,後退五里而營。經十四天激戰,錦州巋然不動。皇太極以攻城不利,遂改變戰法,誘錦州明軍出城決戰,趙率教等固守不出,使皇太極欲戰而不能,只好移兵轉攻寧遠。這時,明朝兵部遣總兵滿桂率關兵一萬赴寧遠增援,袁崇煥仍感兵力不足,難以與敵決戰,只發四千為奇兵,由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率領東出,擊敵背後。皇太極命額駙蘇納率八旗蒙古精騎赴塔山迎戰,兩軍激戰於笊籬山,互有傷亡。明軍因寡不敵眾,退入寧遠城。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極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軍進抵寧遠。袁崇煥列營壕內,滿桂出城二里而陣。皇太極不顧諸將反對,親率諸貝勒阿濟格等攻城,袁崇煥督軍用紅夷大炮拒敵,滿桂等大戰城外,雙方傷亡相當。明總兵滿桂與後金貝勒濟爾哈郎、薩哈璘、瓦克達俱受傷。二十九日,皇太極攻寧遠不成,回師再攻錦州,由於城壕寬深,天又炎熱,士卒多死傷。六月初五日,皇太極從錦州撤圍,回瀋陽,寧錦之戰告終。
兩次大捷都以明軍勝,而載入中國史冊。在明朝一片敗績的情況,能夠打出這樣的勝利,足以說明袁崇煥能打仗,是大明江山的守護神,民族脊樑。
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是個爛透了的蘋果。外面有滿清這樣的強敵,特別崇禎皇帝的對手是雄才偉略的皇太極,虎視眈眈,時不時來咬一口;裡面呢爛得更是厲害,朝廷上受魏閹之毒很深,朝臣貪汙受賄之風盛行,民間又有以高迎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的揭竿而起,已經到達了崩潰的邊緣。崇禎皇帝一心中興大明,躊躇滿志,姿態是蠻高的,想幹一番大事業,但偏偏自負過分,剛愎自用。或許他只是精於整人,非精於治國。
更可惜的是,崇禎畢竟是崇禎,那時形勢已經危急,崇禎對弈的不僅是皇太極,還有李自成。要想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必須要有雄才偉略。審視崇禎皇帝身邊,也不缺人才,偌大一個大明王朝,人才濟濟,而真正缺的是崇禎帝的雄才偉略。說來說去,這個皇帝從來沒有信過誰,給毛文龍尚方寶劍,給袁崇煥尚方寶劍,只不過是信不過。最後,還不是一個一個的殺之而後快。
在我們這個中華民族裡,皇帝要治一個人的罪,只要金口一開就可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況且封建綱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君臣綱常,是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