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菲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51)提出來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指某人在做出決定、採取行動或者接觸到一些有違原先信念、情感或價值的資訊之後所體驗到的衝突狀態。減少失調的動機會隨著認知不一致性所產生的失調程度變大而增強。

改變態度的方式首先在於改變行為。

只有當人們具有獨立的自我概念時,他們才會體驗到認知失調——人們只是在他們的自我概念中維持一致性。

(2)自我知覺理論

自我知覺理論是由貝姆(Daryl Bem)提出的。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要推測你內在的狀態(信念、態度、動機和情感)如何或者應該如何,你要感知你現在正在怎麼做,要回憶過去在給定情境中你是如何做的。你利用那些自我知識反過來推測你行為最為可能的原因或者決定因素。

自我知覺過程主要出現在當你處於模糊的情境中,處理著不熟悉的事情的時候。

這個過程有一個缺點,即人們對於他們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受情境力量的影響不那麼敏感。

4、依從

依從(pliance)——行為變化與他們的直接要求一致。

互惠規範(reciprocity norm):當某人為你做了些事情,你也應該為他做些事情。

走面子技巧(the door in the face technique):當人們對於一個較大的請求說“不行”之後,他們往往會對一個比較適度的請求說“不”。

登門檻技巧(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一旦人們有一隻腳跨入了門檻,他們就能利用你的承諾感增加你隨後的依從性。

稀缺性原理

透過示範所期望的行為來促成改變。

四、社會關係

1、喜歡

僅僅曝光效應指的是:總的說來,你會越來越喜歡臨近你的人。

(1)身體魅力

身體魅力在激發友誼方面常常起著一定的作用。

(2)相似性

信念、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相似效能促進友誼,能夠給你一種個人獲得證實的感覺。

(3)互惠

你傾向你喜歡那些你認為喜歡你的人。

2、愛

(1)愛的體驗

將愛的類別概括為

* 情慾——性激情和慾望

* 親密——真誠和理解

* 承諾——投入和奉獻

依戀風格還能預測戀愛中的個體。

愛的階段:情慾型愛——夥伴型愛

那些把其他人視為包括在自我之內的人——最有可能長期對他們的伴侶承擔責任

依賴模型指出,承諾是基於一系列的判斷的。該模型預測:當一種關係能滿足重要的、在任何他人那裡得不到滿足的需要,那麼人們就比較可能要保持這種關係。

第十八章 社會心理學、社會和文化

一、利他主義與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s)的目的就是幫助別人。

利他主義(altraism)——個體在做這種親社會行為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個人安全和利益。

1、利他行為產生的根源

生死情境下的選擇:親緣關係效應

互惠性利他主義(reciprocal altruism)人們之所以做出利他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