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tion principles)指出,如果某個因素一旦出現就會可以看到某個行為,該因素不出現就看不到這個行為,那麼人們就會把該因素歸結為該行為的原因。
當人們試圖解釋某個人的行為時,人們要就三方面的有關資訊來評估協變:
* 區別性:指該行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體行為。
* 一貫性:指行為是否反覆出現以回應這一情境。
* 一致性: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樣情境下也產生同樣的行為。
2、基本歸因錯誤
羅斯: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描繪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低估情境性因素的雙重傾向。
“大學投球”問答遊戲。
基本歸因錯誤部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
3、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引導人們將他們的成功歸結於自己,否認或者推託自己失誤的責任。人們傾向於對成功做傾向性歸因,對失敗做情境性歸因。
他們很容易將群體的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因於其他群體成員,友誼會限制這種效應。
4、期望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指關於某些未來行為或事件的預測對行為互動改變很大,以至於產生預期的結果。
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5、確認期望的行為
馬克?斯奈德,行為確認(behavioral confirmation):某人對另一人的期望實際會影響後者,使其進行方式證實最初的假設。
當實際的狀態——模糊或者不確定時,期望產生的效應最大。
行為確認的程度還取決於目標人物對互動的動機。
三、態度、態度改變與行動
態度(atlitude),是對人、客體或觀念的積極或消極評價。
1、態度與行為
引發態度的三種資訊:認知、情感、行為
預測行為方面態度的一個屬性:可獲得性(accessibility) ——態度客體與一個人對該客體的評價的聯絡緊密程度
態度可獲得性比選民們的自我報告更有效,它能讓我們更有效地預測實際的選舉行為!
* 當態度是基於直接經驗的時候,他們就比較容易獲得。
* 當態度比較經常地反覆聽到,那麼態度也會比較容易獲得。
* 當態度和行為的測量處於同樣的特異性水平時,態度就是行為的良好預測指標。
* 態度是基於若干不同型別的資訊時,你的態度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急劇變化。
2、說服過程
說服(persuasion)——刻意努力來改變你的態度。
精細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描述人們有多大可能將他們的認知過程集中在精心考慮說服性訊息。中心路徑:人們仔細思考說服性的溝通意見,因此態度改變與否取決於論點的強弱。外周路徑:人們不怎麼集中精力關注訊息,而是對情境中的表面線索做出反應。
個人關聯性:當資訊關係到個人時你更可能會去仔細地評價論點。
影響你選擇路徑的另一個因素是態度型別和論據型別之間的匹配。
3、用自己的行為說服
(1)失調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