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和《夜長夢多》那樣的浪漫主義黑色電影的一個突破。(然而,在黑色電影的最後階段,它先是改編然後繞開了硬漢派。諸如《吻別明天》、《送達醫院已死》''、《鐵牛金剛》'WheretheSidewalkEnds'、《白熱》(WhiteHeat)和《大熱》'TheBigHeat'這些狂躁的、神經質的1949年之後的影片,都屬於後硬漢派電影:那裡的空氣太過稀薄,即使像錢德勒這種老牌憤世者都受
不了。)
風格學迄今為止都沒有對黑色電影風格學的研究,要在本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黑色電影筆記(4)
文中完成這個任務,顯然也不太現實。和所有的電影運動一樣,黑色電影也是從大量電影技巧的累積中引發而來,假以時日,就可以將它的技巧、主題以及因果因素,連成一個風格框架。然而,眼
下,請允許我指出一些在黑色電影中反覆出現的技巧。
———大部分場景都是按夜戲來布光的。歹徒們大白天坐在辦公室裡也拉嚴窗簾關著燈。天花板上的頂燈垂得很低,落地燈則 很少有高過五英尺的。觀眾總禁不住猜疑,如果突然把光全部打在劇中人身上,他們會不會縮成一團直至消失,就像是正午時分的德拉庫拉伯爵(吸血鬼)。
———和德國表現主義一樣,更喜歡斜的、垂直的線條而非水
平線。傾斜感依附於城市的光影流動之上,與格里菲斯和福特那種水平的美國傳統截然相反。斜線條旨在分割銀幕,令它顯得不安與不穩定。光線以奇怪的形狀———不勻稱的四邊形、鈍角三角形、垂直的細縫———射入黑色電影中的骯髒房間,以至於讓人懷疑那些窗戶都是用刀子割出來的。在這麼一個不斷被一條條光線切開的空間中,沒有哪個人物能夠做權威的發言。安東尼?曼和約翰?阿爾通的《一絲不苟的人》是傾斜式黑色光影最富戲劇性的一
個例子,但卻絕非其唯一的例證。
———給演員和佈景提供的照明強度經常是同等的。演員經常
會被隱藏在夜都市的現實造型之中,更明顯的是,在他說話時,面部常會被陰影遮沒。這種陰影效果與30年代著名的華納公司布光法不同,在那些電影裡,中心人物被濃重的陰影強調出來;而在黑色電影中,中心人物則直接站在了陰影之中。當環境被賦予和演員相同或更多的分量時,一種宿命的、無望的情緒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主人公什麼都做不了,只有這座城市會一直存在,令他
即使竭盡所能,也只能歸於失敗。
———更看重構圖上的張力,而非形體動作。典型的黑色電影
裡,寧可透過攝影機讓鏡頭圍繞著演員轉,而不是讓演員靠形體動作來控制戲。《出賣皮肉的人》(TheSet鄄Up)中羅伯特?萊恩(RobertRyan)捱打,《以夜維生》中法利?格朗傑(FarleyGranger)被槍擊倒,《執法者》(TheEnforcer)中處死計程車司機,《大樂隊》中處死布萊恩?鄧立威(BrianDonlevy),這些戲裡都有著精確的推進節奏、被抑制的怒氣和令人感到壓抑的畫面構圖,都比二十年前《疤麵人》裡的砰砰敲門聲和剎車時輪胎髮出的刺耳聲,或是十年後《地下美國》()裡表現暴力的動作,顯得更接
近於黑色電影的精神。對於水有一種近乎弗洛伊德式的依戀。空蕩蕩的黑色街
道幾乎總是閃著夜晚新雨的水光(甚至連洛杉磯都是如此),雨量的增加似乎與戲劇衝突的發展保持等量。除小巷外,船塢和碼頭
就是最流行的會面地點。
———對浪漫敘事的偏愛。在諸如《郵差總按兩遍鈴》(ThePostmanAl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