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往雲貴的道路,道寬五尺,稱"五尺道"。秦軍透過"五尺道"進入西南地區,迅速征服了當地少數民族,設郡立縣,委任官吏統治這一地區。經過重10多年的北御南征,秦始皇大大擴充套件了秦朝的疆域,秦的版圖東臨大海,西至今甘肅、青海,南抵南海,北到今內蒙古以及遼東,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帝國。 。 想看書來

秦帝國縱橫天下的秘密:鋒披天下的青銅兵器(1)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掃平了華夏大地上紛爭不已的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讚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候盡西來。”

戰國晚期,隨著鐵製兵器的發展,稱雄數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銅兵器開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這個階段,銅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別是在秦代,承戰國餘緒,仍較多使用青銅兵器,並在銅兵器的形制和製作技術方面,繼續有所發展。

1974年春,在陝西驪山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青銅劍、青銅鈹、銅戈、銅戟、弩機、箭鏃、銅殳等大量青銅兵器。戰國末年,青銅正在慢慢退出歷史,鐵,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而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四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用武力統一了中國的秦軍,真的是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

答案是否定的,戰國晚期鐵製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為列國所廣泛使用、金屬工藝也未盡成熟;而此刻,中國青銅古兵器的冶煉鑄造技術(包括金屬工藝)正處於最後的、也是最輝煌的顛峰。眾所周知,高錫青銅兵刃雖堅硬,但劈砍易折斷;秦國的兵器工匠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金屬工藝問題,大大提高了銅兵的柔韌性。因此,強大的秦軍就是憑藉這“血色青銅”鑄就的金戈銅劍、強弩利矛,滅六國、統一華夏,創造了青銅古兵器最後的強音。

一、青銅劍時代的最後顛峰——秦劍: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著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厘米)。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臺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顛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效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的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