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單手劍。

關於秦劍,還有兩個令世人驚歎的科技奇蹟:

第一個例子是,在清理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的第11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把“記憶合金劍”。這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程度超過了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俑坑裡,不能不使人由衷讚歎我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秦帝國縱橫天下的秘密:鋒披天下的青銅兵器(2)

第二個例子是,199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中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二、裝長柄的短劍——青銅鈹:

青銅鈹:出土於一號坑T2方三過洞。為長兵器。鈹體形似短劍,兩側六面,莖體扁平,後部有孔,用以穿釘固柲。莖與身一次鑄成,鈹格為附件。鈹首長厘米,莖長厘米

鈹是一種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鈹兵曾被誤作短劍。在秦俑坑中發現的多件青銅鈹,儘管在製造時間上前後相隔十幾年,造型和尺寸卻完全一致。

鈹體形似短劍,兩側六面,莖體扁平,後部有孔,用以穿釘固柲。莖與身一次鑄成,鈹格為附件。

秦俑坑出土的青銅鈹,鈹首長度多為35厘米左右,莖長12厘米左右,鈹之木柄(柲)多已腐爛殘損,鈹身刻有“十五年寺工工”之類銘文,莖上刻有“十六”等字。“十五年”為秦始皇紀年,“寺工”是中央主造兵器的官署機構,鈹上最後還刻有實際生產的工匠名字。

秦俑坑已發現青銅鈹16件,可以訂正把過去將鈹誤視為短劍的錯誤。

三、輝煌的金戈銅戟、吳鉤利矛:

青銅金鉤:出土於一號坑東端長廊部分。鉤體如彎曲的鐮刀,分身、柄兩部分,一次鑄成。鉤身齊頭,截面作棗核形,對開兩刃。柄系實心的橢圓體,通長厘米,寬~厘米。金鉤是春秋時期流行於吳越地區的一種短兵器,稱之為“吳鉤”,是一種儀衛性的兵器。

青銅戟(戈、矛聯合體一號俑坑出土):出土於1號坑T10方六過洞,屬長兵器,為戈、矛的聯合體。戈頭為長鬍四穿,弧援,刃內。戈通長、援長、胡長、內長10厘米。出土時有柲和銅。柲為木質。

青銅矛:一號坑T10方八過洞出土。為長兵器。通長、葉長、寬厘米。長、口徑×2.9厘米。體內中空,只有鋒部長1.5厘米的一段為實心。

秦俑坑還出土了珍貴的青銅戈、青銅矛和戈矛組合而成的青銅戟等兵器。這些兵器均儲存完好,有的依然保持著青銅的金黃本色,刃口鋒利無比、寒氣逼人。器身也多刻有“四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丞我、工可”、“戟”、“寺工”、“文”等銘文

吳鉤(也稱青銅金鉤)。出土於一號坑東端長廊部分。鉤體如彎曲的鐮刀,分身、柄兩部分,一次鑄成。鉤身齊頭,截面作棗核形,對開兩刃。柄系實心的橢圓體,通長71.2厘米,寬2.3~3.3厘米。金鉤是春秋時期流行於吳越地區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