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著丈夫的屍體,呼號哭泣,發洩了天下大眾的怨恨。孟姜女的淚水感天動地,哭了七天七夜,長城也被哭倒了。後人憐其不幸,在山海關建造";姜女廟";,撰聯賦詩,表示同情。儘管如此,從歷史角度來看,秦始皇修長城的積極意義還是應該肯定的。為了便利中央同北部邊區的聯絡,及時快速地調動軍隊支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主持修築了從北邊的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到首都咸陽附近的";直道";,全長 1800裡。";直道";比喻路線筆直,馬車在這種大道上可以飛馳,猶如今天的高速公路。直道的起點在雲陽(今陝西淳化),沿子午嶺北行,至陝北定邊縣,然後進入鄂爾多斯高原,至內蒙古東勝縣附近渡過黃河,最後到達九原郡。直道一半路程修築在山頭嶺上,一半路程修築在平原草地,從直道殘跡來看,路面寬達22 米。直道工程非常艱鉅,沿途開山填谷,到秦始皇死後還沒能完工。
從邊陲牧馬到統一天下(8)
現在,登上子午嶺主脈的制高點,極目遠眺,只見群峰起伏,如同一條條游龍分趨各方,層巒迭翠,一望無際。兩千多年前,要在這樣的幾百里長的嶺上辨明地形,選定線路,修築一條貫通南北的道路,的確是相當不易的,這隻有在秦朝這樣大一統的國度中才能完成。對於東南沿海和嶺南少數民族聚居區,秦始皇採取了主動進攻的戰略。南方的少數民族被稱為";越人";,是我國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曾與周王朝有過交往。越人支族眾多,種姓繁雜,因此又稱";百越";。其中,";東越";分佈在甌江流域(今浙江溫州一帶);";閩越";居住在今福建地區、閩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帶);";南越";和";西甌";散居在嶺南一帶(今廣東、廣西)。這些越人過著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生產技術比中原地區落後。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曾";臥薪嚐膽";,異軍突起,吞滅強大的吳國,一度成為中原霸主。進入戰國時代,越人遭到楚國不斷蠶食最後被吞併。秦始皇滅楚後,降服了越族一些首領,建立了會稽郡和閩中郡,任命東越和閩越的首領為郡守。
全國統一之後,秦始皇派屠睢率領一支由流浪者、農民和小商人組成的軍隊,大舉進攻南越和西甌。秦軍分五路進入嶺南地區,遭到當地越人的頑強抵抗。秦軍進展緩慢,一時無法降服越人,以至三年不能解甲弛弩,長期處於戒備狀態,久而久之,給養供應發生了困難。為了保證攻打嶺南大軍的後勤供應,秦始皇命令史祿負責轉運糧餉。史祿繼承秦國興修水利事業的優良傳統和經驗,經過精心勘察規劃,巧妙地在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關鍵地段,即湘江和灕江源頭分水嶺上,修建了著名的靈渠。史祿為解決行船的難題,在靈渠上修建了36座船閘,分段控制水位,使船隻沿梯級上下,順利透過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把華中和華南聯結起來。這一條設計精巧、工程艱鉅的偉大航道,直到近代還在發揮它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仍然在灌溉和發電方面繼續發揮效益,這不愧是水利史上的一大傑作。靈渠修成後,秦軍加強了攻勢,長驅直入,深入越人腹地,擒殺西甌首領。在秦軍強大軍事力量的打擊下,越人仍未屈服,他們逃入茂密的叢林中,利用熟悉地形、善於水戰等優勢,與秦軍周旋,搞得秦軍疲憊不堪,傷亡慘重,連主帥屠睢也喪了命。但秦始皇下定決心要平定嶺南,不斷增兵,終於在公元前214年徹底平定了南越,並在那裡設定桂林、象、南海三郡。
第二年,又遷徙50萬刑徒戍守嶺南,與當地越人雜處,共同開發南方地區。在攻取嶺南的同時,秦始皇派兵修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