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一見光就立即風化了。

對於這個說法,走訪過京郊30幾處公主墳的北京市檔案館研究員馮其利認為並不可信。因為這個公主墳曾經在日偽時期被盜過,陪葬和墓室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不太可能出土溼屍。

時隔多年,王夢恕不無感慨地說:“其實地鐵線路只要再往旁邊偏十幾米,就可以把公主墳保住。可是我們當時保護文物的意識太淡漠了。”

地鐵初體驗(1)

1969年10月1日,第一輛地鐵機車從古城站呼嘯駛出。經過4年零3個月的緊張施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建成通車了。雖然比原計劃晚了一年多,但總算趕在新中國成立20週年的時候完成了。那時,正值北京戰備疏散,沒搞典禮,只有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幾位元帥先乘為快。面對這條中國人自主設計施工的地鐵,上至中央領導人,下至參與地鐵建設的普通工人都百感交集。

由於是戰備工程,並且在裝置除錯和管理排程上都缺乏經驗,在1969年10月通車以後,地鐵只是小範圍接受參觀性質的乘客。想乘坐或參觀地鐵,都需要持單位統一領取的參觀券。

眼看著地鐵修建完成的常華這時候非常興奮。因為單位發的參觀券數量有限,他還特意找一些老同志要了參觀券。至今,常華對第一次乘地鐵的感受還記憶猶新。“第一次進地鐵站,覺得富麗堂皇。特別驚訝,也特別興奮。這是咱們自己修建的地鐵呀!而且當時都知道地鐵是個戰備工程,一旦打起仗來,我們坐著就可以撤走,心裡可踏實了。”

常華對地鐵站“富麗堂皇”的第一印象,幾乎是那一時期所有乘客的感受。“一個車站一個樣兒。大理石鋪地,立柱的形狀、顏色都不一樣,燈光的佈置也不一樣。”對於這一點,今天的年輕人可能無法認同。很多常年乘坐地鐵的年輕人根本看不出分別:“都差不多,沒什麼區別。”確實,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地鐵一期工程的車站確實不太起眼,不論是結構,還是裝修風格,都大同小異。但是在40年前的北京,這種裝修已經可以稱得上“豪華”了。

其實相比國外地鐵站,我們的地鐵站是比較樸素的。在地鐵開工典禮上,鄧小平同志就曾經說過,“我們的車站要樸素大方,不要搞莫斯科地鐵那一套”。今天看,這個總原則非常務實。有地下宮殿之稱的莫斯科地鐵,金碧輝煌,每個車站都聘請了著名的設計師擔綱設計,站內雕塑、華燈比比皆是,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我們的地鐵站雖然儉樸,但它具備了運營所需的一切要素,至今仍很實用。

另一位同樣一直關注地鐵施工進展的徐金華不無遺憾地說:“地鐵通車的時候我正在外地當兵,直到70年代才回北京。”回北京時,徐金華就專程買票乘坐地鐵,這個他眼看著從隧道修建起來的地鐵,這時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在他眼前。

1971年,地鐵開始售票,票價只要一角錢。“有的人甚至在地鐵裡來回來去地坐。第一次沒經驗,到了蘋果園站中間過不去,只好上來再買票坐回去。後來長了心眼兒,坐到八寶山就下車了,還能免費坐對面的車回來。”提起這些往事,常華呵呵直笑。

地鐵初體驗(2)

不少外地來京出差的人也專程趕來乘坐地鐵,地鐵儼然已經成了首都的一個觀光專案。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作為毛主席“點將”的地鐵一期工程統帥,楊勇本人直到1972年才第一次乘坐地鐵。工程開工不久,楊勇就被“揪”了出來。但對一手經營起來的地鐵,他有著割捨不掉的牽掛。

1972年,楊勇打聽到自己的老部下安謙還在鐵道兵辦公室擔任副主任,就請他帶領自己乘坐地鐵。安謙後來回憶,那一次,他帶著楊勇乘了幾站地鐵,並簡單介紹了些情況。楊勇始終興致勃勃,看得出他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