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聽說,後來楊勇又帶著小兒子來坐地鐵,跑了好多站,他自己當講解員。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十年通車之路
地鐵一期工程建成後,一直處於試運營狀態。
那時,地鐵的主要任務仍是戰備。1971年至1975年,因執行政治任務,先後3次全線停運,累計達398天。
地鐵通車僅一個月,1969年11月11日,萬壽路車站至五棵松車站區間,因牽引供電系統電氣保護不完善,曾發生一次火災,燒燬兩輛機車,滅火救援時造成3人死亡,100多人受傷。這次事故給剛剛通車的地鐵蒙上了一層陰影。
中央領導人立刻意識到,雖然我們自主修建了地鐵,但是車輛排程和管理方面的經驗還很欠缺。周恩來總理在1969年至1973年間,先後6次針對地鐵的安全問題做出批示,要求對地鐵的一些具體安全問題,如漏電、失火、瓦斯窒息、上下車失腳、出入口擁擠等都要予以重視。安全問題如果解決不了,暫時不忙公開宣佈運營。
經過10年的刻苦攻關,地鐵技術人員對地鐵的供電系統反覆試驗,1981年透過專家鑑定,認為已經基本解決了地鐵主保護系統走電失火的問題。地鐵一期工程終於經國家批准正式驗收,投入運營。
此時,距第一次提出修建北京地鐵,已經過去了32年。
(感謝謝仁德、王夢恕、譚烈飛,以及對本文做出貢獻的所有受訪者)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380天建起大會堂(1)
趙耕
人民大會堂,這座莊嚴雄偉的建築,從竣工那天起就在中國人心中佔據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只是我們往往更關注那些發生在其間的不平凡的故事,而忽略了大會堂這座建築本身。今天的人們或許很難相信,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會堂建築,從規劃、設計到施工,一共只用了1年零15天,其中,從選址到敲定設計圖紙,僅用了50天時間。
蘇聯專家一致認為:“大會堂不適合放在天安門廣場上。”
要講大會堂的故事,必須先從天安門廣場說起。
過去的天安門前是個丁字形的封閉廣場:“丁”字的一橫是長安街,以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作為兩端收口,清朝又在這兩座門外建了東西“三座門”;“丁”字的一豎是南北走向的千步廊,最下面那個“勾”則是正陽門北邊的中華門。明清兩代,這戒備森嚴的廣場被形象地稱為“天街”,普通百姓若想涉足其間,只有一個機會——每年霜降日前,死刑犯會被帶入長安右門之內等待“勾決”。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立即著手打通天安門廣場:內務總長朱啟鈐下令拆除千步廊,用拆下來的木料建起了北京的第一個公園“中央公園”——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皇城南牆上南長街、南池子兩個門洞也是那時候被開啟的。那次改造後,東西長安街正式溝通,天安門廣場由“封閉型”變成了“開放型”。
新中國成立之初,天安門廣場又經歷了幾次“微調”:東西三座門以及長安左、右門被相繼拆除,原為國慶閱兵臨時搭建的觀禮臺被改為永久性建築。比較大的一次動作是在1955年,隨著東西兩側的紅牆被推倒,廣場面積一下子擴出了將近1萬平方米。
天安門廣場的丁字形輪廓變得越來越模糊,可是,新廣場究竟該建成什麼樣子,誰心裡都沒數。當年拆東西三座門的時候,北京市甚至把所有材料都儲存了下來——為的是一旦證明“不該拆”,隨時可以就地重建。
新廣場的規劃第一次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是在1955年末。那一年,北京市政府聘請蘇聯專家聯合組成了“都市規劃委員會”,開始謀劃整個舊城區的規劃改造工作,天安門廣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