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木活字也有它的弱點:如果用木活字印書,大約印了200部左右,字模的字劃就因為吸收煙墨中的水分,脹大模糊。但總的來看,木活字的弱點卻比泥活字和金屬活字要少得多。因此一直到清代,中國的活字印刷還是木刻活字。但即使是木活字,不管是在明代,還是在清代,終都沒有超過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最終退出中國印刷行業,得等到清朝滅亡的前夕。
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古代洠в惺褂糜湍�6�謔�迨蘭橢釁冢�鹿�嗽己材謁梗抗諾潛ご叢熗艘鄖μ轡�轄鸌幟:陀湍���牧系奈鞣交鈄鍾∷⑹醯�攀古分菰謨∷⒓際跎弦瘓儷��酥洩��
由於當時正值歐洲文藝復興前期,古登堡的印刷術出現,使得印刷品的成本大為下降,而速度卻提高了許多,從而也為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方便。後世有不少學者都認為,歐州能在十六、十七世際取得飛速的發展,縮短與中國的差距,甚至在十八、十九世際全面超過中國。古登堡印刷術的出現,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雖然現在離古登堡的時代以經過去了二百年,但古登堡印刷術卻依然還沒有過時,而且在技術上也沒有什麼難度,其實中國的印刷技術以經很成熟了,只要弄出鉛銻錫合金字模和油墨,即使是沒有古登堡印刷機,效率也不會差到那裡去。
鉛銻錫合金字模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實就是以鉛為主,加入一定比例的銻和錫。這兩種礦產這個時代中國就以經大量開釆了,只不過這個時候銻和錫往往都被混在一起,全當錫礦來用。世界上最大的銻礦――湖南的錫礦山就是在明代開採的,當時就以為這裡是錫礦,所以才取了這麼個名字。
當然鑄字也還有一系列的細節工藝:鉛字必須大小一致,字座部分必須完全能夠彼此吻合,以便在排字版上能夠排列整齊。這需要特殊的工藝裝置加以保證,還要有專門的修字工人進行磋磨處理等等,即使是在歐州,全套的鑄字工藝也是從十五世紀開始,逐步的改進完善,到十八世紀以後,才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當然鑄字的工作就更不用商毅操心,讓齊文遠去辦就行了。
而古登堡印刷術最關建的油墨,在後世也不是什麼密秘,其實就是用亞麻油來調製,一直到商毅穿越之前,亞麻油還被用來調製油畫顏料。古登堡當年是將亞麻仁油煮沸,冷卻到呈暗黑色,以少量蒸餾松樹脂得到的松節油精與碳黑攪勻後,放置一段後即成了油墨。
在這個時代,亞麻和松樹等原材料都不缺,不過商毅暫時還不打算洩漏油墨技術,因此他只吩咐齊文遠,先去鑄一百個字模,並且將鉛銻錫的配比量告訴他,再三強調一定要按這個配比量進行鑄字,在一個月以內完成,然後等著自己試用就行了。同時又給了他兩百銀子,作為鑄字的費用。而自己另外找人去調製油墨,兩樣分開進行。這樣就不怕技術洩漏了。
齊文遠雖然也聽得一頭霧水,但現在商毅自己的東家,又這樣吩咐了下來,又拔下了銀子,那麼自己照辦就是了。因此接過銀子,立刻去聯絡鑄字工匠。
辦完了這些事情之後,商毅也覺得十分滿意,這才轉道回衙門。
在路上王夫之也忍不住好奇,雖然他不懂印刷,但剛才在作坊裡聽著,又看過實物,也明白了不少,知道活字印刷如果真正能夠大規模應用起來,確實可以使印刷書籍的成本大幅下降,儘管他還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重大意義,但有一點他還是明白的,書籍印刷的成本下降之後,更多的讀書人就買得起書了。因此也忍不住問道:“大人,你真的有辦法改進活字印刷的技術嗎?”
商毅點點頭,道:“這也不是我創造的技術,在泰西諸國中,兩百多年以前,一個叫約翰內斯?古登堡的人就發明了這項技術,然後一直沿用至今,我當初遊歷泰西諸國時,曾聽說過這項技術,現在不過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