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帳房,叫來了帳房先生齊文遠,還有兩名師傳級的工匠王松和朱書剛,向他們詢問一些印刷作坊詳細的情況。
帳房齊文遠今年四十多歲,本來是讀書人出身,年輕的時候還考上了秀才,只是後來連考十幾年,都沒能考上舉人,也就對科舉心灰意冷,於是到這家印刷作坊當帳先生,同時也還兼任校對,檢查的工作。因為還是天天和書籍打交道,也算對自己考不上科舉付聊以**,因此他在這家印刷作坊幹了近十年時間,雖然只掛著當帳先生的名議,但大部份的業務往來,都是他在經手。差不多等於是後世職業經理人的角色。
他首先將帳目交給商毅過目,又紹介了一下作坊的業務情況,這家印刷作坊開了二十餘年,生意以經做開了,和好幾家書局都業務關糸,利潤也頗為可觀,而且目前作坊裡還有三筆印刷業務未完。
商毅也沒有仔細看帳本,只是聽齊文遠說完以後,才道:“齊先生,我沒有多時間來管這家作坊的俱體事情,今後你就是這家作坊的掌櫃,作坊裡的全部業務來往,還是由你來付責,以後我會派人每月來查一次帳。未完成業務也繼續完成。並且通知所有的老客戶,作坊雖然易主,但業務還可以繼續往來。價格條件都不變。另外這個月就先這樣,下個月開始,你的月酬,增加一倍。”
齊文遠聽了,心裡雖然也頗為奇怪,如果商毅沒空管事,幹嘛要買下一個印刷作坊呢?不過即然他給自己加了一倍的月酬,那就夠了,管他買一個印刷作坊幹什麼?
隨後商毅又問王松和朱書剛道:“王師傅;朱師傳;現在作坊裡的印刷製版;是用活版多還是用雕版多。”
第一一四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
兩人互相看了一眼,王松道:“回稟老爺,我們作坊裡這兩樣都有,一般如果求快的書籍或者是一些小稿,都是用活字版,需要印刷質量上成,而且又不求趕時間的書籍,就用雕版。”
商毅又道:“那麼你們用的活字版用的字模都是什麼材料做的?”
朱書剛道:“回稟老爺,用的都是木活字模。”
商毅道:“有沒有用銅、鐵、鉛模的?”
朱書剛道:“回稟老爺,銅字模太貴,用不起,而鐵模、鉛模印刷出來的字跡模糊,都不如木模好用。”
商毅點點頭,他知道中國是最早發眀活字印刷的國家,雖然活字印刷並沒有在中國大規模普及起來,但也絕不是像後期一些磚家所說的那樣,中國古代幾乎完全沒有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當然比雕版印刷要效率高得多,同時最終成本也要低得多。但首先需要製做好大量字模;因此初始成本遠高於雕版印刷,而且技術難度也要大得多。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活字印刷書籍只有幾次,而且還都是官方組織的。民間的活字印刷一直停留在小規模簡易低階的印刷運用上。很少用來印刷書籍。
事實上從明中期開始,在經濟繁榮的江浙一帶,用銅活字印刷逐漸出現並流行起來,其中最著名的有無錫的華家、安家,蘇州的孫家和南京的張家等,他們用銅活字印賣的書籍流傳甚多,印刷效果也很不錯。不過中國本身的銅礦不多;而且銅又是流通貨幣的原材料,正如朱書剛所說,銅字模太貴,用不起,因此銅活字無法大規模應用,一般只有皇家才用得起。
其實鐵模、鉛模其實也能替代銅模,但由於中國古代主要使用是以煙墨為顏料的水溶性墨水。在木製的雕版上能夠表現的很好,但是在金屬活字上很容易變成墨水珠子。而且也不能象雕版印刷一樣透過簡單的壓印就能完成轉印。拓印也是個很緩慢的過程,為了保證能夠有效的印刷,還必須使用吸水性強的紙張,結果就是紙張的背面也會有墨跡,無法做到雙面印刷,無形中又提高了印刷的成本。都不如木活字。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