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識別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賣舊物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由上述計劃可看到,西方社會對孩子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看重,這與西方社會商品經濟發達有關。為此我們可得到以下幾點啟發:

1、錢和日常密不可分,小孩的觀察能力很強,對錢產生的舉動早於其他事物,因為錢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好處和利益。家長只要帶孩子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牢牢樹立在他們心中。

2、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絡。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據報載,某市小學生流行收集《水滸》人物套畫,扔掉乾脆面,浪費驚人,完全沒有愛惜錢的意識。

3、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是很好的習慣。將來長大後有助於從事財會經濟工作。知道自己掙錢,培養獨立精神。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週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週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今天看來,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僅對他日後成為商業巨頭有很大意義,而且對我國兒童的經濟教育也有借鑑意義。

4、透過理財教育,瞭解商品社會,培養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打破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轉變思想,為將來學生*社會作好準備。

借鑑外國中小學生的理財教育

1、美國理財教育信條是“要花錢打工去”

現在,給孩子講授理財之道已經成為美國中小學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熱門話題。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係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為此,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明白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一般的美國人都沒有“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透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裡,也應該學會自立,應該有工作的**和社會責任感。

現代美國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少,但父母投資在子女身上的費用卻愈來愈多。有感於孩子未來面臨的挑戰有增無減,美國的大多數家長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因此,除了讓子女具有良好的學歷與一技之長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子女的理財智商,培養一個可以經濟獨立、財務自由、創造財富、面對未來的成功者。在美國,即使非常富有的家庭也不會隨意給孩子零花錢。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元財富的美國富豪,儘管富甲天下,但從不在金錢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認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所以他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