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7部分

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認為:“元氣,陽也,主生,自然而化,陰也,主養凡物。”⑴《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元氣論》認為:“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人之氣也。”⑵由此道教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氣法。這套行氣法也是對古代方士行氣的繼承和發展。現存戰國時的石刻文《行氣玉佩銘》記載了古代方士的行氣法,郭沫若用今天通用的文字譯述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順則生,逆則死。”並指出:

“這是古人所說的‘道引’,今人所說的氣功。”⑶《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⑷可證戰國時代,確實有這一派講究氣功的養生家。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認為:古之仙道,大別為三,即行氣、藥餌、寶精其中以王喬、赤松為代表的行氣派“於古為最顯”。⑸道教行氣即承此派而來。

《太平經》卷四十二提到“食氣”,認為:“夫人,天且使其和調氣,必先食氣;故上士將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氣,是且與元氣合。”⑹此所謂調氣、食氣即早期道教的行氣法。到晉代,道教對行氣的論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內篇至理》論行氣的功用時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吳越有jin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不染”。⑺《抱朴子內篇釋滯》也說:“yu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藥便足”;“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jin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闢飢ke,或可以延年命。”⑻《釋滯》篇還講了行氣的具體方法、行氣的時間以及注意事項。它說:行氣的大要在於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yu令己耳聞其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放於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行氣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其從半夜以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死氣之時,行氣無益也”,“行氣大要,不yu多食,及食生菜肥鮮之物,令人強氣難閉。又jin恚怒,多恚怒則氣亂”。⑼魏晉至隋唐,是道教行氣術最盛行的時期,出了許多著名氣功家,創造了許多行氣法。僅《雲笈七籤》即用了七卷的篇幅收載宋以前諸家氣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氣法書,數量甚多。現擇數種略述於後,以見一斑:

(一)陶弘景六字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雲:“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咽,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yu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噓呬,道家行氣,多不yu噓呬”;“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呼、吸二氣出之。肺臟病者,胸膈脹滿,噓出之。脾臟病者,體上游風習習,身癢疼悶,唏氣出之。肝臟病者,眼痛,憂愁不樂,呵氣出之。……此即愈病長生要術也。”⑽這是道教以療病為目的的行氣法,且種類甚多。

(二)龜鱉行氣法。《雲笈七籤》卷三十四載此法為:“以農復口鼻,不息,九通,正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