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再去幹果鋪子買了些零嘴兒、和上作料鋪子買了些做閩南小吃的作料,魚兒三人才拎著滿滿幾大竹籃的材料往村子裡趕。
這物事都買回來了、接下來自是由劉氏親自掌勺烹調,魚兒和楊七娘則在一旁給她打下手,三人一起忙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整出三桌好菜來。
這三桌菜當中,打頭的有“鹽水鴨”、“叫花雞”、“滷鵝”這農村宴請賓客的三大主要菜式,緊跟在這三大菜式後的就是閩南特色“醬油魚”、“紅燒肘子”和“封肉”了,而這六樣主打菜概括了雞、鴨、魚、肉四樣後,剩下的菜就比較隨意了。
因小岞村靠海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海鮮了,所以剩下的菜大多是海鮮以及以海鮮做主料的一些閩南小吃。比如劉氏做了最拿手的“田螺肉碗糕”、“榜舍龜”(一種甜點)、“炸五香”、“芋包”、“大發包”,以及“土筍凍”、“蚵仔煎”和“面線糊”等等大家夥兒都十分愛吃的小吃。
這菜一做好魚兒三人便趕緊趁熱往祠堂裡端去,楊大郎幾兄弟也在劉氏的吩咐下、挨家挨戶的喊鄉親朋友前來吃酒席,見到年紀小的孩童楊大郎他們還會順道塞把用紅紙裹著的花生糖給他們解饞。
而楊大郎幾兄弟一喊門,整個村子裡的人很快就會陸陸續續的聚到祠堂裡去,也不用特意找位置坐,只一人一雙筷子一個碗便吃了起來。
大家夥兒一邊恭賀楊大郎高中、一邊歡歡喜喜的吃酒席,一直鬧騰到深夜、待楊大柱放了一掛鞭炮後,大家夥兒酒足飯飽後才慢慢的各自回家。
熱熱鬧鬧的擺完慶賀的酒席後,楊大郎高中一事才慢慢的告了一段落,而朝廷方面很快就給楊大郎傳來了訊息,讓他在規定的期限內上京領缺。
雖說楊大郎得到了東京後才知道朝廷給他安排了什麼差事,但小岞村的人一得知楊大郎沒過多久就要上京領取缺,淳樸的鄉民立馬就把他當成了青天大老爺,鄉親們再在村子裡遇到楊家一家人時,神色裡也不知不覺的多了幾分恭敬。
而楊大郎既然很快就要上京領缺,那楊家自是多了許多慕名前來攀關係的人,一些平日裡不曾往來的遠親舊鄰也都紛紛登門拜訪。搞得平日裡不愛應付這些勢力小人的劉氏不厭其煩,就差把大門關死貼上一張“近日不見客”的告示了。
而除了這些攀關係的人外,還有一種人來楊家來得最勤———說親的人。
打從楊大郎高中歸鄉後,前來替楊大郎說親的媒婆都快將楊家的門口給踏平了,且這些媒婆帶來的人家無一不是先前一點都瞧不起楊家的人家,畢竟楊大郎很快就是名副其實的官老爺了,誰家的小娘子嫁給他、很快搖身一變就成了官夫人……這樣好的一門親事誰不想攀?
而楊大郎的親事一被媒婆盯上,楊家幾兄弟和楊七娘、乃至魚兒的親事也都一起被那些媒婆給盯上了!這幾日楊家更是隔三岔五就有前來探聽訊息的人,還有的一進門就直衝著楊七娘和魚兒笑,把楊七娘嚇得拉著魚兒躲在屋裡不敢隨意出來。
而待劉氏和楊大柱慢慢的習慣了家裡多了個當官的兒子這個事實、心情逐漸恢復平靜後,他們很快就意識到當務之急還是得趕緊替楊大郎尋門好親事才是!畢竟楊大郎已遠遠到了適婚的年紀了,再拖下去怕是會拖出什麼不利於楊大郎的閒言碎語來。
話說這楊大郎之所以到現在還沒談妥一門親事,一是因先前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二是因為楊家的狀況先前一直都不大樂觀。所以楊大郎才會一直拖到已經十九歲了都還沒把親事定下來。
因此眼下既然家裡的狀況已經變好了,也有寬敞的屋子讓楊大郎娶了媳婦兒後住了,加上楊大郎也都當上官了,那自然頭一件要辦的事就是楊大郎的終身大事了……
於是劉氏馬上就放出了話,說是家裡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