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說漢語的人實操之後,進度就會以網路結構的張力迅速加快。
第225章 大名起源
在日本史小白眼裡,似乎日本從上古時代直到明治維新為止,都是被一群“大名”所割據並實際統治的。以至於後世看穿越小說的時候,都能看到一些小白寫手寫的隋唐航海文,裡面主角到了日本後,居然有和當地各大名結交的白痴情節。
對於老白來說,他們對於“大名”的認識,則會嚴謹一些,一般覺得大名是隨著幕府時代的開啟、武家政治的確立,而應運而生的。這種認識相對來說要靠譜一些,不過對於一些歷史的演進過程,似乎還是一團雲霧。
那麼,大名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在這一次來到日本之前,因為對畿內地區以外的日本偏遠領國幾乎沒有深入瞭解、山陰的幾座銀山雖然在錢惟昱直轄管理下兩年、卻幾乎是施行的漢制,所以錢惟昱對於日本的社會形態制度也知之不詳。經過在博多、長崎等處,深入地以太宰府和具體的肥前國司等多個角度體察了西國的民情,才算是對這個時代日本中下層的情況得到了一個詳實的認識。
在平安朝之前,是奈良朝。奈良朝國初時分,和中原的唐朝初年時間基本相當,也就是約摸高宗和武后夫婦當政的年代。當時藉著“大化革新”之餘威,日本建立起了最早的封建稅賦和生產製度——班田制,來取代原始的奴隸主莊園制。班田制要想展開說,會佔用大量的篇幅,所以就不細講了。
一言以蔽之,班田制是一套類似於中國兩晉南北朝時候均田制的制度。也就是所有土地收歸國有,每個公民由朝廷按照人口發給土地耕種、然後按照唐朝的租庸調製,對公民直接收取租稅。只是日本地狹田少,所以在《班田收授法》中規定的男丁和婦人所能得到的分田數量,足足比中原的均田制少了一個數量級。
班田製成功執行了將近兩百年,貫穿整個奈良朝和平安朝的前一百年。那是日本天皇式中央政治的黃金時期,因為國家的稅賦都可以集中到中央,朝廷富庶遠勝日本歷史上其他時代。但是因為損害了地方莊園主勢力和貴族勢力,自然會遭到反撲。班田頒發下去後,漸漸地公民死後卻因為種種阻力、作假收不回來,逐步成為貴族領主的私田。
到了平安朝中期以後,按照《班田收授法》規定,政府每隔6年都該對新成年公民進行授田,但是因為常年只授得出去、收不回來,朝廷就沒田可以發了。到了距今一百三十年前,嵯峨天皇在位的時候,班田的實際時間間隔從法定的6年拖長到了17年。
這一次班田之後,又過了足足53年、到嵯峨天皇的曾孫清和天皇在位時,才再次班田——這也是日本中央朝廷歷史上最後一次名實相符的班田。再往後班田制便名存實亡、朝廷再也班不出田來了。
班田制的滅亡,是日本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只有在中國這種有長期中央集權權威的政體下,這種損全體權貴而富國庫的稅賦田畝制度才有可能成功。而日本大化革新之後,幾乎是從奴隸主莊園制直接跳躍式發展嫁接了兩晉的田畝、唐朝的稅賦,所以水土不服遭遇反撲在正常不過了。
既然班田收授法已經沒有價值了、朝廷發不出田也收不上稅,從清和天皇開始,皇權終於向私吞班田的貴族莊園主妥協了——朝廷從班田制時期的“不承認土地私有、一律國有、人民只能是在活著的時候租種朝廷班法的土地、死後收回”正式改製為“田堵制”。
田堵制有些類似於後世的承包責任制,朝廷對於已經被私佔的田地進行追認,你佔了也就佔了,但是要求頒發“負名”的田契——比如這三町的田地,在班田制崩潰之前,世代都被你家佔有耕種了,那朝廷就檢地後發給你某國某郡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