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個問題,追問道:“既然這火炮已經可以用水力鏜床打磨內膛了,那火銃的長管化應該也差不多了吧?那個專案可有進展?”
“火銃如今也做出了三到五尺長的數種規格,不過倒不是靠徹底鑄造的——沈大人想了個法子,把銃管澆鑄出個樣範之後,用尺寸和銃管相若的實心芯材圓輥插進去,然後用輕型鍛錘反覆常溫鍛打,確保內膛形狀不變形的情況下,把管材打得更加緻密。不過大王要的燧石發火機構在這等長槍上還不好搞——這長火銃比短手銃膛壓高好幾倍,絕對不能用轉輪機構,不然火藥爆破時從轉輪邊緣的漏氣便會燒傷射手,射程也不遠。故而犯難,或許還要一年半載的試製才能……”
“不著急,反正一年半載內絕對是打不起仗來的。慢慢來便是,但凡有進展的,盡皆記下工匠與主官的事蹟、實驗經過,朝廷另有重賞。”
第425章 北線無戰事
沈默提供的火銃發展思路,確實讓錢惟昱感覺眼前一亮。
原本吳越軍隊在火銃開發上一直只能做短管、低膛壓、近射程的手銃,主要制約便是槍管的加工技術。除了淺膛的短管可以直接熱鍛壓以外,其他深孔鋼管的加工上,錢惟昱一直侷限在要麼純鑄造、要麼鍛造實心鐵棍後鑽孔這兩個思路上。
純鑄造的工藝造炮沒問題,因為炮不怕管壁稍微厚一些,反正本來也是炮車拖著的兵器,而造火槍的話,要保障強度和射程就會存在管壁太厚、扛著過重的問題——吳越軍器監不是沒有在湖州鋼鐵廠試造過純澆鑄火槍,不過小半寸厚的管壁讓那種試作品足有三十幾斤重,卻才只能發射六到八錢重的圓形鉛彈,完全沒有效費比。
至於鑽孔技術,如果可以實施的話,效果當然是極好的。只是深孔鏜刀的刀具材料顯然是劃時代的東西,所以那個辦法也廢了。
現在,前段鑄造工藝還是保留,直接用優質鋼水澆鑄,只是這個鑄好之後,多了好幾道工序——先用磨鏜的技術,把鑄好的槍管內壁鏜磨掉薄薄一層,去掉帶氣孔砂眼和毛刺等瑕疵層,外壁也是如是修飾一番——大約一根槍管也就佔用一臺小型水力轉動鏜床半個時辰的加工工時。
內外打磨光滑後,做到實心芯棍可以勉強捅進去之後,就把槍管放到小鍛錘下面反覆常溫冷鍛捶打,一般打的時候講究一個鍛錘用力均勻,也就是貼住之後慢慢加壓,而不是靠瞬間衝擊力衝。因為槍管裡塞的實心芯棍材料一般是比鋼鐵更加堅硬但脆性的材料。如果靠衝擊力砸的話,很容易就會粉碎。如此每鍛打幾下後轉過一定的角度繼續打,打完二三十圈之後,槍管就如同瘊子甲那般青光鋥亮了,厚度普遍會薄上三四分,可見其內部質地也更加緻密。
而且後來錢惟昱再細緻觀察之後,還發現了一個機緣巧合的額外好處——因為工藝中,工匠們往往是把剛剛鏜磨好的槍管直接插上芯棍然後鍛打,這個時代本沒有優質的機加工冷卻油,所以槍管本身在剛剛下鏜床的時候因為摩擦切割會非常高溫,甚至微微紅熱。這時候把尺寸嚴絲合縫的芯棍捅進去進入冷鍛工藝,在冷卻過程中因為槍管鋼材和芯棍熱膨脹係數不同,居然會產生強烈的內部張力應力。
這不就相當於是最簡易的土法自緊身管技術了麼!只不過,古人是在機緣巧合陰差陽錯的情況下實現的,而且完全沒有悟到其中的科學道理,倒是錢惟昱看了一根槍管橫截面那略微螺旋狀的拉伸紋路後,突然反應過來這個名詞。於是他讓沈默和張思訓一定要記下——確保如今的冷鍛工藝時序不變,並且保證將來加工後的槍管都要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