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四伯父知道他的海外實力。
薩摩隼人,以及臺灣的高山族人,也都是上古山越民族的後裔,對於炎熱和叢林的耐力,要比浙南和福建的漢人山民更強。一千年後,二戰之中,日本人都能靠九州兵和“高砂義勇隊”打完殘酷血腥的新幾內亞戰役,在瓜島和科科達小道上和美軍、澳大利亞軍廝殺數年。所以,對於這些新規劃地區的兵員,錢惟昱還是很有信心的。
如果有必要,將來這些人馬都可以作為錢惟昱征服南洋的後備力量。
第268章 十二使君
自中唐安史之亂以後,越南地區便一直置有“靜海節度使”,掌管交州十二州之地——相當於漢魏時候的交趾、日南九郡。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梁時候,時任靜海節度使的,乃是當地世代豪族曲氏。曲氏雖然形同南蠻,而且中央政令素來不通,但是終究名義上是大唐的節度使,是羈縻官。
朱溫篡唐之後,自然要追認曲氏在靜海節度使的統治,所以只是換了一份冊封誥命,交趾十二州也沒有出現什麼要從中原分裂、自立朝代的跡象。期間雖然小打小鬧的戰亂不斷,大局倒也繼續維持了20多年。
930年,南漢高祖劉巖在位的時候,派兵攻打靜海節度使,劉巖麾下驍將楊廷藝攻下交州、愛州,誅殺曲氏,被劉巖任命為新的靜海節度使。到了交州之後,因為楊廷藝好歹是廣州來的漢人,和越南當地的土蠻有些格格不入,為了鞏固統治,楊廷藝便把女兒楊氏嫁給當地豪族吳權,試圖借用女婿的勢力自立。
七年後的937年,楊廷藝從南漢帶來的部將矯公羨作亂殺了楊廷藝,隨後楊廷藝的女婿吳權又起兵殺了矯公羨,名義上是為楊廷藝報仇,實則是攫取政權後便自稱國王——也正是到了這個時候,“靜海節度使”才第一次正式改成了越南,建立了國號,正式從名義上從中原獨立出去、自立朝代的。
吳權比楊廷藝又多活了七年才死,老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吳昌岌和吳昌文都還不滿20歲,於是讓自己的小舅子(也就是楊廷藝的兒子、楊王后的弟弟)楊三哥輔政。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昏招——楊三哥作為前任靜海節度使的嫡子,怎麼可能給你吳權的兒子當輔政呢?於是又是七年的亂戰,最後吳權的兒子吳昌岌和吳昌文才討平楊三哥。此後吳昌岌、吳昌文兄弟並稱二王,但因吳昌岌壽命短,當了兩年王就死了,所以此後便輪到吳昌文一個人自任越南國王。
整理一下自楊廷藝以來、至後周顯德二年末時,這25年裡越南地區的政權更替:一言以蔽之,一家當中的“外公”楊廷藝做了7年靜海節度使,死了;然後他女婿吳權又做了7年越南國王,也死了;楊廷藝的兒子、吳權的小舅子楊三哥把王位重新搶回楊家,又做了7年;吳權的兒子、楊三哥的外甥吳昌岌和吳昌文,殺了自己舅舅把王位再搶回吳家,又做了4年——然後,這25年的時間線便對上了。楊吳兩家,在越南地區反覆搶奪了4次王權。
如果僅僅是楊吳對中央政權的反覆爭奪,還不足以說明錢惟昱的吳越大軍踏上越南時,這裡原先的混亂。這25年來,越南的問題除了中央政權的反覆更替之外,還有各路地方豪族的蠢蠢欲動,也就是後世史書所稱的“十二使君之亂”。
十二使君包括:陳覽、矯公罕、阮寬、吳日慶、丁部領、阮守捷、呂唐、阮超、矯順、範白虎、吳昌熾和杜景碩。名字一大堆,也沒必要記住,只要知道這些人或有楊家的旁支故舊、或有吳家的舊部家將,從吳權死後、楊三哥奪位開始,至今的11年裡,這十二家地方豪族各自割據一方,互相攻打,有為了自己的主子的,也有為了私慾的,一日不曾停歇。
吳昌文獨坐國王位置已經有兩年了,吳家的使君吳昌熾、阮寬、阮守捷三家自然是安撫好了。但是其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