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置辦了強弓長槊、鐵鱗戰甲,渡江北上,試圖投奔一支白甲軍效力。
到了和州、滁州一帶之後,當地的白甲軍本就缺少領頭人物,不過是被逼急了起兵自保的百姓,有了盧絳這個讀過書做過官、又在江湖上有名聲的狠角色協助之後,不過兩個月,便把他奉為大當家的、拍板斷事。
這一次,四州白甲軍合於一處,原本也是因為周軍如今基本把和州滁州等處的縣城掃蕩一空了、大軍都聚集在清流關北,所以運糧的糧道也少了許多分叉,僅剩這一條,劫糧維生的白甲軍缺少了選擇、周軍防備難度又下降了,只好鋌而走險。誰知第一次鋌而走險就折了本,眾人險些內訌起來,唯有找盧絳調處。
第178章 盧絳見聞
滁州西郊偏北,約摸三十里外的地方,便有一座建成年歲不超過二十年的古老雄關,名喚清流關。說它年輕,那是因為此關自古皆無,直到南唐烈祖李昪篡楊吳建南唐之後,才開始修建此關的;說它古老,是因為古時候雖然沒有修建關隘,但是因為地處滁州西面大槍嶺、上馬河險要之處,大槍嶺餘脈南及廬州的巢湖,北接古淮河楚州以南的大片沼澤區。所以是從徐州、宿州等西北方向進入金陵的必經之路,自古得名“金陵鎖鑰”。
當然,或許有較真的讀者對著後世的谷歌地圖查閱一番後,不覺得大槍嶺餘脈北端的區域是不可能繞行的絕地,但那不過是因為古今地理地貌不同罷了——大槍嶺北部的大片沼澤溼地區,相當於就是後世蘇北的洪澤湖、高郵湖。但是洪澤湖、高郵湖等湖泊在當時是不存在的,因為當時的淮河還可以在海州地界自然注入黃海。
要在兩百多年後、北方被金國統治時期,因為金人不修水利,導致黃河奪淮入海、淤塞了淮河入海口之後,淮水無處宣洩,在這片低地蓄起水位,才把這片沼澤內的數百個小湖匯聚成一整個大湖洪澤湖。
一言以蔽之,如果柴榮一邊讓李重進親率重兵死死圍困壽州,而柴榮自己卻親率汴京來的生力軍、四萬侍衛親軍用一記勾拳繞過壽州、自宿州、楚州往南直擊金陵對岸的江北地區的話,那麼清流關是繞不過去的。過了這裡,才能奪取滁州,隨後要麼東進瓜洲渡,要麼南下采石磯,尋求渡江的渡口。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盧絳帶著的這隊白甲軍在滁州以北的沼澤之中結砦自守、帶著數萬老弱民戶要養育,就只能採用擷取後周軍從後方送來、運往清流關外的軍糧了——受限於斥候的偵查能力和白甲軍低劣的戰略機動能力,離了這裡,盧絳都沒法知道哪兒有後周輜重部隊的必經之路。
當下,面對幾派因為剛剛劫糧而白白損失了兩三千人馬的屬下之間那種分贓不勻的爭吵,盧絳頓時覺得一個頭兩個大,只好把這番道理一再重申。
“在清流關以北動手是某家的意思,和滁北十四家的兄弟無關,這也是某家別無他法之下只能出此下策所致。若是諸位好漢有別的養活這數萬鄉親父老過冬的好去處,儘管提出來,便是某家不熟的,帶不得這人馬,大家也可自行選賢薦能坐這個位子。盧某本就是外鄉人,本著一時義氣才來殺賊報國的,難不成還戀棧不去。”
盧絳本就是仗義疏財、毀家紓難而來,在這些白甲軍中山頭林立的豪傑中威望還是有的——至少憑著“一個江西人,不遠千里來到安徽,為了安徽人民的xx事業而奮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份外衣,當地人都會覺得盧公沒有私心、處事公正。這些豪傑此番鬧起來也不過是為了自己損失大了,想要多分些截獲的糧食找補回損失。
聽了盧絳這般說,眾人自然只能是心中有再多怨氣也只好往回塞,就好比一家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