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啦。從此天下太平,你說要是多給劉邦五年壽命,他會不會真有廢立之行呢?
周不疑還沒有回答,關靖先笑:“此荀公達之智也。”從袖子裡又掏出一份檔案來:“且尚有一事,靖尚未及報於主公。”
是勳接過檔案來一瞧,原來也是來自安邑的情報,說曹操不但奏立曹昂為世子,並且同時啟奏天子,請求追封丁氏為魏王后,並冊立卞氏為時王后。
曹操早就想把卞氏正位啦——一則劉夫人、丁夫人相繼去世後,唯卞氏跟隨曹操時間最長,雖然出身較低,但亦頗得曹操寵愛;二則卞氏連生四子,除曹熊早歿外,其餘三子皆已成人,比曹操其他侍妾所生的兒子都要年長一大截;如此則王后之位,舍卞氏而其誰歟?
然而丁夫人去世已經好幾年了,曹操始終不敢扶正卞氏,也正因為卞氏三子已然長大成人,本來論長幼之序就緊跟在曹昂身後,倘若其母正位,則併為嫡子,對曹昂的威脅實在太大啦。曹操一直在猶豫,並沒有必廢曹昂之心,可倘若卞氏當上了王后,可以想見的,無數望風使舵之人都將蜂擁而至丕、植兄弟身邊,則恐曹操雖不欲廢曹昂而不可得矣——這個錯誤訊號,我可不能隨便釋放出去。
如今既然確定了曹昂王世子的地位,那麼終於可以正位卞氏啦。只是在此之前,先要追封一下丁夫人。是勳趕緊又把先前的情報索來觀看——跟追封丁氏、扶正卞氏只是一個訊息不同,關於冊立曹昂之事,校事都已然搞到了楊修奏章的初稿。他逐字研判,手指一處,不禁莞爾。
周不疑湊過頭來瞧,只見那地方寫著:“臣長子昂,故妻丁氏子也,忠誠勤儉,孝悌禮賢……”
周不疑說魏王的思路很縝密啊,直奏天子的表章上,不說曹昂是側室劉氏所生,卻說乃正室“丁氏子”,這是為了同時確定曹昂的嫡長子地位。如此一來,他這個王世子的寶座便穩固啦,曹丕等乃無可覬覦也。
關靖搖一搖頭:“元直誤矣。嫡長又若何?昔高皇帝欲廢嫡長而立庶幼,況今魏王膝下,已有四嫡子乎?”
周不疑道我剛才就想說來著,這兩樁事兒還真不好類比——“國初之時,才用儒生,政重黃老,嫡庶長幼之別乃謬亂矣。呂氏亂政,孝文皇帝以外藩而繼大統且不論,孝武皇帝為孝景皇帝中子,孝昭皇帝為孝武皇帝幼子,皆此類耳。其後孝宣皇帝、孝元皇帝、孝成皇帝,俱嫡長相繼,舊禮複用,直至於今。廢長立幼,悖於禮法,袁紹、劉表但有其心即敗,豈非賈文和所言之真意乎?”
是勳笑道:“元直愈發誤矣。自世祖東遷以來,經學大盛,儒禮恢復,然而孝明皇帝為世祖第四子,孝章皇帝為孝明皇帝第五子,孝和皇帝為孝章皇帝第四子,孝殤皇帝亦孝和皇帝少子也……立幼蔚然成風,其嫡長何在耶?”
周不疑不禁瞠目結舌,莫以為對。
他剛才確實想左了,荀攸拿劉邦舉例,他就光想著西漢朝諸帝,在儒學大興之前是往往有悖禮法,亂立庶幼的,而儒學大興以後,宣帝傳元帝,元帝傳成帝,那都是嫡長幼年即為太子,成年後順利登基,毫無錯亂。所以國家才能太平安康不是嗎?其後成帝無子,哀帝以外藩內承大統,屬於特殊問題特殊分析,咱就不必要再羅列下去了吧。
然而是勳一句話就把他給打癟了——東漢朝前有“明章之治”,其後一直到桓、靈,都還勉強可以說太平無事,而且東漢之尊儒又遠遠超過西漢,可是光武以下,明、章、和、殤,等等,全都不是嫡長,你這又該怎麼論呢?
當然啦,立太子不以嫡長,其中緣故很多,比方說先廢舊太子,再立新太子(廢的目的不是為了立),再比如說皇后並無嫡出……可是沒有嫡長,總有庶長吧,動不動把老四、老五的扶上位,又是在搞些什麼?
於是是勳教導周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