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wèi)貊(mò)接。弁韓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後來中國古代史書又把它譯為百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辰韓)國出鐵,、倭、馬韓並從市之,凡諸貨(貿)易,皆以鐵為貨。”
朝鮮特產檀弓、果下馬等
檀弓,一種製作精良的弓,《後漢書·東夷傳》:“樂浪,檀弓出其地。”果下馬,也稱為果馬、果騮,一種矮小的馬,因乘之可行於果樹之下,故名。《後漢書·東夷傳》:(朝鮮半島)“又多文豹,有果下馬,海出班魚,使來皆獻之。”李賢《後漢書注》說:“(果下馬)高三尺,乘之可於果樹下行。”文豹,豹的一種,皮有斑紋。班魚,又名魚,形狀似河豚,背青色,有蒼黑色的斑紋,“頭中有石如珠,出北海”(《太平御覽》)。
倭
中國古代稱日本人及其國家為“倭”。據《後漢書·東夷傳·倭國傳》記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國王帥升等……願請見。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長年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群,於是共立為王。”
大宛
大宛,為西漢時期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位於今天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葡萄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郭居室,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眾可數十萬。”
康居
康居,中亞古國,位於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其王都是卑闐城。康居北部居民以遊牧為生,其南部居民以農耕為業,南部有一些城鎮。康居由五小王分治。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國小,南羈事月氏,東羈事匈奴。”在南北朝時期,康居被中亞遊牧部族 (yà)噠征服。
大月氏
月氏(zhī)人,原遊牧於我國敦煌、祁連之間。前177—前176年,匈奴冒頓單于大破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西遷到今伊犁河上游一帶,稱大月氏。後來,又遭到烏孫的攻擊,再度西遷至阿姆河上游地區。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漢使張騫持使節到達大月氏。回長安後,張騫對漢武帝說:“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今阿姆河)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史記·大宛列傳》)又據《史記正義》注引萬震《南州志》雲:“(大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裡,地高燥而遠,國王稱‘天子’,國中騎乘常數十萬匹,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土地所出,及奇瑋珍物,被服鮮好,天竺不及也。”大月氏分為:休密、雙靡、貴霜、頓、都密五部翕(xī)侯(古代西域官爵名)。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翕侯兼併其他四部,建立了強大的貴霜王國。
安息
安息,伊朗高原的古國,音譯為帕提亞(parthia),中國古代史書稱它為“安息”。原本是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後來又先後隸屬於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公元前3世紀中期,阿薩息斯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世紀後半期,帕提亞王國(安息)統治著整個伊朗高原。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安息“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不屬都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