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8部分

形意拳技法,從站樁開始到正式動作,不論是練外形,還是究內意,從靜到動,從簡到繁,從練到用,都有它內涵深邃的技法理論,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應該對它練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動即有,不思自得才好。這些技法理論是根據古代哲學、道家養生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結合武術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學用語概括之。

在練三體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預備式,目的是為了調息、靜心、寧神,排除雜念。正因為它是“無思無意,無形無象”,故前人稱之為“無極式”。靜立是為了準備練動作,由“無為變有為”,雖然外形未動,而“精神確有所專注‘,故有“無極轉為有極”之說。接著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陰陽不分,兩臂貼身抬起,雙手相依下按置於腹前,上下束而為一,為做動作作好準備,即所謂:“太極是天地萬物之根源。”故前輩稱之為“太極式”。從上述三體式前的三步曲,從“無思無意”到“神有專注”而至“動作即發”這三步曲正是由靜到動的,是對內在精神意識的良好訓練。經曰:“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真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這些論述在技擊上都能起到使對方難知動靜、虛實,起到震撼軍心的作用。經曰“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絕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物歸根合成一氣”。尚先生說:“形意拳主要練的就是神與氣。”丹書雲:“靜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練習時,只有定心寧神,才能意氣流行,只有絕於雜念猴象,使神有專注。才會啟發靈性。只有這樣在鍛鍊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氣貫通;在使用上才能靈感過人。因之在學練中對這默默無為的過程切莫忽視。

當開始做動作,兩手握拳由肚臍向左右拉開,這一動作包括以兩前臂貼身向左右擰轉撐開的束身之力。左右陰陽既分,故稱為“兩儀式”(即陰陽)。《內經輯要》說:“它是一個機動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和統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是泛指人體的相對部位和在動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輔相成的關係。如上下,前後,左右,向背,仰伏,動靜,虛實,剛柔,束展,伸縮,收放等等動作和作用,兩者既相反、相成,又相稱和相撐,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陰陽”代之論之。

所謂“三體”,又叫“三才”,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經中稱人體也是個小天地,故亦有三體之說,這就是形意拳“三體式”的名稱由來。也叫“三才式”或“鷹捉式”。所謂“三體”即泛指上、中、下三盤,亦即頭、上肢、下肢,亦包羅上下、內外、通體。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透過鍛鍊扶微功到。如能做到陰陽相合,內外一氣,三體純一,在練功找勁上則能“無可無不可”,故曰“三體重生萬物張”。

拳經所講的“四象”,更是屬於純技術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與所謂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無關。它指的是“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謂之“四象‘。藉以求得夾剪勁的雞腿,三折之勢的龍身,沉肩豎項的熊膀,宜顧宜打的虎抱頭。這四種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鍛鍊中時時處處能做到要求,則練之增益,用之得力。拳經所講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醫用它來說明五臟和人體有關機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約的關係。形意拳就是根據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用以怯病,健身,變化器質,培養體力和技術的,因之練五行拳既是為了對身體增益,故要遵循相生之理來練;遇有病理變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即順克和逆克)加以制約,故而運用這生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擊的使用上,卻不能生搬硬套地來運用這生克之理,因為技擊使用是千變萬化的,必須“隨機應變”,“用無定法”,故也不存在必須用什麼拳剋制什麼拳,否則就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