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也是讀這些作品的。這些作品極大地開闊了青少年的想象力,他將來哪怕是搞數、理、化的,都一樣使他有比較大的成就。之所以社會上那麼多人對武俠小說有誤解,關鍵是我們對“武”這個概念有誤解,對“武”這個字理解得不正確、不到位。“武”,我們往往想這個字的時候,這個字能不能翻譯成外語?我們想一下“武”這個字,如何翻譯成外語?其實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中國歷史太悠久了,中國的文明史太悠久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概念,是上古時期形成的。當我們形成這個概念的時候,其他很多文明還沒有達到類似的程度,其他很多民族還在樹上爬著呢!還沒有形成跟我們能相對等的觀念。比如說,“武”。
我們很古就有“武”這個字了,古代有個軍事家就叫孫武。這個“武”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武”是打架嗎?他媽媽、他爸爸給他起個名字叫“孫打架”?他叫孫武是這個意思嗎?“武”怎麼翻譯?是暴力嗎?是戰爭嗎?是搏鬥嗎?都不對,但是似乎又沾點邊,似乎好像都有關係。那麼我們把“武”這個字拆開,武的結構是什麼呢?是兩個字,一個是止,一個是戈——停止的“止”,干戈的“戈”,止戈為武。那麼把這個字拆開之後,我們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啊!原來“武”,不是說要拿起武器去打別人,而是要止戈——放下武器,放下武器為武。當我們想到這個一層意思的時候,對“武”這個字的理解,就一下子豐富起來。可是是不是說,完全不打架就叫“武”?誰也不打架,把武器都扔了,毀掉,又不絕對是這樣。止戈——首先你要有戈,沒有戈,你止的什麼戈呀?沒有武器,你放下什麼武器呀?佛家有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沒有屠刀,你放什麼?一個人手無縛雞之力,誰也打不過,然後你說,我愛好和平,這不是可笑嗎!根本沒有實力的人說“愛好和平”,那不是欺人之談,就是一個懦夫之談。
所以說,“武”這個字包含兩個意義,首先你要有武器,然後你要放下武器。所以說,中國概念中這個“武”字,它本身就包含了戰爭與和平兩個要素,戰爭與和平同時含在這裡面,就它的戰爭與和平對立統一的關係,已經天然地包含在中國人對武字的理解裡,這裡面有搏鬥,又有停止搏鬥。所以正確理解這個概念,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今天講,今天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但是和平發展的時代,是不是讓我們把軍隊都解散,武器都銷燬,那樣能不能和平發展?和平發展靠什麼來保證?如果我們沒有人民解放軍的萬里長征,我們怎麼能夠和平發展?所以,偏於左和偏於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