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乾笑了兩聲:“你看過《黃帝內經》麼?”
黃靜風搖搖頭:“比我老的書,我都看不懂。要是有人寫個《黃帝時的那些事兒》,沒準兒我倒買一本。”
段石碑聳聳肩膀:“那我就大致和你說說吧。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黃帝內經》是一本講中醫養生的書,其實,書中相當多的內容講的是‘斷死’。”
“比如,在《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有這麼一段話。”段石碑凝神片刻,源源不斷地背誦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藏脈見,乃子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藏見,乃子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肚,真藏見,十日之內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腸脫肉,目眶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
陰冷的太平間裡,看著段石碑的絡腮鬍子蠕動著,抑揚頓挫地背誦一句話一個“死”字的古文,不禁令人置身古墓一般毛骨悚然。黃靜風愣了很久,才嚅囁道:“您背得很好,但是我聽不懂,您能不能給翻譯一下?”
段石碑點點頭道:“可以。但是全文翻譯太長了,我大致給你講講吧,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突然消瘦,形容枯槁,喘不上氣,呼吸時身體顫抖,六個月內必死;如果這樣的身形,胸中的疼痛牽引到了肩頸,一個月內必死,如果這樣的身形,不僅胸中的疼痛牽引到了肩頸,還全身發熱,皺部和膝蓋的肉有所脫落,十天之內必死!如果有上述的一切表象,且眼眶下陷,腹中疼痛,眼睛失去神采,那麼死亡就是轉瞬之間的事情了。”
黃靜風聽得目瞪口呆。
“神奇吧,這樣神奇的文字還有得是。”段石碑不無得意地說,“再給你背幾段,出自《靈樞經·經脈》篇,這一篇講的是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同行部位及病變,所以很多涉及斷死的內容。比如‘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筋急則引舌於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又是一連串的“死”,當然黃靜風也依舊聽不懂。段石碑看著他懵懵懂懂的模樣,笑道:“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了幾種死亡的徵兆和時間,比如面色黑得像燒焦的柴禾,是血脈枯竭的徵兆,壬日病重癸日即死;口唇翻卷是肌肉死亡的徵兆,甲日病重乙日即死;口唇發青、舌頭上卷、陰囊收縮是筋絕的徵兆,庚日病重辛日即死;五臟陰精的氣斷絕了,眼睛就會眩暈,什麼都看不清楚,這時最遲一天半以後,人就會死。所以,明代御醫王九達在點評《素問·決生死論》這一篇時,用一句話點明瞭斷死師這一職業的功能和性質——‘決生死,辨別孰為死,孰為不死也’。”
“孰為死,孰為不死……”黃靜風呆呆地重複了一遍。
段石碑說:“那麼,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斷死師呢?《黃帝內經》中也提到了,《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說的是診脈時觀察病人眼睛的神氣,觀察五色的表現,發現病人五臟的有餘和不足,六腑的強弱,形體的盛衰,就能決斷生死。”
黃靜風皺了皺眉頭:“可是這些,不就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嗎?”
“怎麼說呢,中醫是一種醫術,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哲學,無所不包,博大精深,因此,學好了中醫,不僅僅能治病養生,還能治國利民,價效比是非常高的。”段石碑認真地解釋道,“所以,歷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