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學業,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習慣,這個習慣,不僅存在於士大夫之家、耕讀之家,即使貴為天子,也無法不去遵行。劉邦在臨終前諭告太子的文書中,表達了他對太子學識淺薄極為不安,告誡太子要立志治學,處理朝政要自己親自動手,不要使人代勞,要尊敬老一輩開國元勳: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下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鹹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為事也。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逐知耳。以致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個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並語於汝諸弟。
“吾得疾逐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
第二部分:學 問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 缺一不可(1)
◆原文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會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音。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字者也;讀書,則深溝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讀書的方法,看、讀、寫、作這四個字,每天都缺一不可。看的,就是像你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和《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讀的,就是像四書、詩、書、易經、左傳等經典,昭明文選,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的詩,韓愈、歐陽修等人的文章,不是高聲朗誦,就無法體會其中雄偉的氣概;不反覆吟詠,無法掌握它意味深遠的音韻。用有錢人家積貯米來作比喻:看書,就是在外貿易,可獲三倍之利;讀書,就是在家慎守家財,輕易不去花費。用戰爭來比喻:看書,就是攻城略地,開拓疆土;讀書,就是深挖溝、高築壘,得地以後能守護。看書與子夏的“日知所無”相近,讀書則與“無忘所能”相近,兩者不可偏廢。
◆原文
凡讀書有難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記者,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詠,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但於已閱過者,自作暗號,略批幾字,否則歷久忘其為已閱未閱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凡是讀書有難懂的地方,不要希望一下子就把它弄懂;有一個字記不下來,也不要苦苦強求地把它記下來。只要從容從事,今天看幾篇,明天看幾篇,時間一久,自然就有好處。但對於已經看過的地方,要作上記錄,略批幾個字,否則時間一久就會忘了自己已經看過。
◆原文
讀書之道,朝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聞道者,必真知而篤信之,吾輩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無把握,焉能聞道?
——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