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登臺宣傳民主革命。1913年春仙茶園由江夢花、馮子和等接手,改名共和中舞臺,旋又改名共舞臺,後再改名民新劇場。
1917年由孫少安等接辦,改名亦舞臺。1924年因房基損壞嚴重而拆除,翻建後成為惠中旅館,這裡就此與戲院無干。
且說當年除受“西風東漸”影響外,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本土市民娛樂文化也在興起,演出及觀賞戲劇即是一個重要內容。
據《上海通史》說,“晚清上海的戲劇,由於採用了與以前不同的經營機制,所以市場迅速拓展。
這個市場的容量,要大大超過中國其他地方,包括北京在內的優秀演員,全部聚集於上海掘金。
從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上海戲劇業繁榮,各路投資的資金也不斷匯聚到這裡,19世紀90年代,上海戲劇業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
1866年(同治五年)時,‘夷場大小戲園,共有30餘所’,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上海的戲園已經超過100家”。
有這麼多的演出場所,上海舞臺想不熱鬧也難。這當然也帶來了原有的劇場包括舞臺不敷應用的情況,這就自然引發了戲劇和舞臺變革的趨勢。
如我國第一個具有先進舞臺裝置的新式劇場——上海新舞臺的出現,使“上海從茶園式的帶柱方臺演變到半月形的舞臺,並且採用了佈景轉檯,是新舞臺開其端的”。
《中國京劇史》,它的建立和在這裡的演出活動,就標誌著上海戲曲改良運動已達到一個高潮。
新舞臺始建於十六鋪老太平碼頭附近,面臨黃浦江。
1907年冬,由姚伯欣、沈縵雲、李平書、張逸槎等聯合京劇藝人夏月珊、潘月樵等創議修建,耗資三萬銀元,於第二年舊曆八月落成,十月初二由“老丹桂”全部班底開演。
新式舞臺作伸出式半月形,取消兩柱四方形的傳統形式,但保留可三面觀看的特點,設新式轉檯,可同時搭兩臺佈景,注重燈光佈景。
1910年初次改建舞臺,將單轉檯改為雙轉檯。上海光復後,新舞臺進入鼎盛時期,多演時裝京劇。
1913年新舞臺遷入九畝地新址,竟遭火災。旋重建九畝地新舞臺。新舞臺曾演出過幾十出新劇,如《宦海潮》《新茶花》《恨海》《猛回頭》《黑奴籲天錄》《華倫夫人之職業》等。
歐陽予倩、劉藝舟、王鐘聲、陳秋風、汪優遊、徐卓呆、查天影、夏天人、杜如心、沈冰血等,都參加過新舞臺的新劇演出。1924年“齊盧戰爭”之後,夏月珊去世,新舞臺漸趨歇業。
新舞臺雖經六次遷移,四易其名,但人們始終習慣叫“新舞臺”,直至1924年新舞臺被改建為民房出租為止。
可見新舞臺初建時的影響之深遠。新舞臺取法西式劇場和運用新技術,對舞臺建築進行了改造,受到觀眾歡迎,一時間引發效仿,新式舞臺紛紛出現,無形之中也給各地各劇種的戲曲和戲劇在上海的推廣,營造出了良好的氛圍。
劇場影院的興起,而劇場影院在上海的出現,又和西方外來者,尤其是隨同他們來到上海的家屬對文化的需求相關。
在他們的諸多文化需求中,就有對新劇的喜歡;新劇也稱文明戲。比如當時西僑在上海有個愛美劇社,就經常在堪稱現代的“蘭心戲院”演出。
《上海研究資料》上說,“那時西人僑居上海不久,荒涼的環境沒有什麼可以滿足他們的社會(文化)生活,‘愛美’的演劇就成了當時普遍的娛樂。
這固然是當時還沒有職業劇團要到東方來,而僑民們在他們自己當中找出演員和一切,也是一種愉快的生活。‘浪子’和‘好漢’兩個‘愛美’劇社就是那時候的活動者,每次出現於那些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