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應下,為長遠計,袁譚遂與劉備暗中聯盟,荊州風雲愈發詭譎,未來之戰一觸即發。
曹操不甘連番受挫,傾盡家底,祭出秘密武器——改良投石車,威力巨大,巨石紛飛,聯軍營地瞬間陷入火海。
袁譚大驚,急令張遼組織抵禦。張遼率敢死之士,穿梭箭雨火海,直撲投石車陣。
激戰中,曹軍精銳弓弩手集火圍射,張遼身中數箭,仍拼死向前,揮戟砍翻數架投石車。可曹軍源源不斷增援,局勢崩壞。
袁譚見狀,欲親率援軍相救,張遼遙望,嘶聲大呼:“主公速退!莫因吾等陷全軍於險地!”
言罷,奮力揮出最後一戟,格殺數敵,終因傷重血盡,轟然倒地。
袁譚含淚撤軍,厚葬張遼,全軍縞素。此後每戰,袁譚軍皆高呼張遼之名衝鋒,其勇烈之魂,成這支軍隊不屈脊樑,在後續荊州爭雄中,化作不散陰霾,縈繞各方心頭,持續改寫著亂世棋局。
在張遼故去後,袁譚痛定思痛,深知僅憑一腔悲憤難以在亂世立足。
他重新整頓軍務,依照張遼生前的練兵之法,嚴苛訓練士卒,又提拔了一批軍中悍將,皆是曾與張遼並肩作戰、深受其影響者。
而此時,荊州局勢因張遼之死有了微妙變化。
,!
曹操雖靠改良投石車佔得一時上風,卻也損耗巨大,不敢貿然深入。
孫權則趁各方喘息之際,悄然擴充水軍,加固江東防線,對荊州仍是虎視眈眈。劉備在諸葛亮謀劃下,一面與袁譚互遣信使,鞏固聯盟,一面屯兵荊州要地,整軍經武。
一日,袁譚軍中斥候來報,曹操又有異動,似在集結糧草輜重,欲再次南征。
袁譚即刻召集諸將商議對策。謀士郭圖進言:“主公,曹操新勝,銳氣正盛,我軍不宜正面硬剛。可聯合劉備,分兵襲擾曹軍糧道,使其首尾難顧,待其軍心動搖,再尋戰機破之。”
袁譚沉思片刻,點頭稱是,遂修書一封送往劉備軍中。
劉備得信,與諸葛亮商議後,欣然應允。
當下命關羽率一支精銳之師,從側翼突襲曹軍運糧隊伍;袁譚則親率大軍,佯裝進攻曹操主營,牽制其主力。
曹軍果中其計,顧此失彼,糧道頻頻被襲,軍心漸亂。
曹操無奈,只得暫緩南征步伐,回軍整頓。
經此一役,袁譚與劉備聯盟愈發穩固,聲名在諸侯間亦漸起。可亂世風雲變幻,孫權見袁劉聯軍勢大,心生不安,又起了拉攏曹操之意。
暗中遣使送上厚禮,提議再度聯手瓜分荊州,各取所需。
曹操本就對荊州念念不忘,權衡之下,竟也有了應允之勢。
訊息傳至袁譚耳中,他怒髮衝冠:“孫權反覆無常之徒,曹操亦是貪得無厭!吾等剛挫其銳氣,竟又欲勾結。”
張遼雖已不在,但往昔教誨猶存,冷靜下來後,袁譚明白當務之急是加強防備,再尋破局之法。
於是傳令全軍,嚴守疆界,廣佈斥候,同時命工匠日夜趕製守城器械,以防敵軍突襲。
荊州大地上,各方勢力再次陷入微妙僵局,暗流湧動。
袁譚繼承張遼遺志,率部在亂世中頑強周旋,那一抹呂布舊部的身影雖少了張遼領銜,卻依舊是諸侯不敢小覷的力量。
未來之路滿布荊棘,可其腳步未曾停歇,持續在這亂世棋局中踏出不屈迴響……
:()漢末:家父袁紹,足矣一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