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元年,蘇良嗣拜相,擔任納言,封溫國公,並出任西京留守。
當時尚方監裴匪躬管理京苑,建議販賣禁苑中蔬果謀利,蘇良嗣拒絕,並引用春秋時魯相公儀休典故,指出朝廷不宜與民爭利。
蘇良嗣任周王府司馬時遵循法度,約束王府屬官,匡諫周王李哲;擔任雍州長史時又嚴肅法紀,治下發生案件三日能破,因被號為神明。
又屢諫皇帝勞逸擾民,又抑制宦官濫權,故被高宗李治敬畏。
時有黔州都督謝佑,仰承天后武則天旨意,逼令零陵王李明自殺。
零陵王李明乃是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生母原本是太宗弟巢王李元吉之妃。李元吉與太子建成被誅之後,巢王妃便被太宗所納,甚至欲立為皇后,被魏徵諫止。
貞觀二十一年,李明始封曹王,顯慶中授梁州都督,後歷虢、蔡、蘇三州刺史。永隆元年,以太子賢之黨遭貶,降封為零陵郡王,徙於黔州。
高宗聞說十四弟被逼自殺,深為痛惜悲憤,命將黔府官屬皆都坐罪免官,只看在天后面上,不深責謝佑而已。
其後未久,謝佑有日寢於平閣,與婢妾十餘人共處,夜間忽失其首級。都督府不能破案,始終不知是何人所為。
直至垂拱年中,李明之子零陵王李俊、黎國公李傑為天后武則天所殺,有司籍沒其家之時,搜得謝佑首級,已被漆為尿壺穢器。
因見上面題雲“謝佑”二字,方知是被李俊遣刺客殺之。
永淳元年秋,吐蕃大將論欽陵再起大兵,入寇柘、松、翼等州。高宗詔令左驍衛郎將李孝逸、右衛郎將衛蒲山,發秦、渭等州兵馬分道御之。兩軍糾戰,互有勝敗。
便在此際,西北突厥餘黨再起,攻州奪城,告急文書如同雪片飛報京師。
高宗驚問:賊勢詳情如何?
驛使奏道:突厥貴族阿史那骨篤祿,亦稱骨咄祿、不卒祿。自阿史那伏念敗亡,趁十姓部落無主,逐漸聚其散眾,至七百餘人,佔領黑沙城(今呼和浩特),自稱頡跌利施可汗。十姓遺民紛紛前來歸附,部眾增至五千餘人。隨後率部抄掠九姓鐵勒,勢力漸盛。阿史那骨篤祿復佔領漠北烏德韉山(今杭愛山),設牙帳,重建突厥汗國。遂以黑沙城為南牙,以其弟阿史那默啜為設,咄悉匐為葉護。當時單于都護府檢校降戶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軍法,被長史王本立囚禁;因自請去勸諭骨篤祿降唐以贖己罪,卻乘機投奔頡跌利施可汗,助其反叛。
唐高宗聞奏大驚,對群臣道:阿史德元珍降叛,則安西殆哉!
原來此位阿史那元珍乃為西域有名悍將,為人精明,又多智謀;更長期身為唐將,熟知唐朝邊疆虛實。阿史德元珍既降突厥,教高宗如何不驚!
驛使復奏:陛下聖明,所慮甚是。元珍既投叛賊,阿史那骨篤祿當即任命其為阿波達幹,統帥突厥全部兵馬,擁控弦甲士數十萬之眾,分兵入寇我幷州,及單于都護府北境。嵐州刺史王德茂領軍出敵,寡不敵眾,一戰而敗,力盡傷重,最終被斬。北邊危急,臣故星夜兼程,來請救兵,請陛下速派精兵強將,前往禦敵平寇!
此言說罷,君臣皆驚。高宗乃問眾臣:今吐蕃戰事未休,朝中更無大將;突厥復又猖獗,王德茂戰死,如其奈何?
眾臣聞罷,面面相覷。
劉仁軌出班上前,施禮奏道:突厥諸部,只懼五人。其一乃是衛國公李靖,其二英國公李世積,其三邢國公蘇定方,其四河東男薛仁貴,其五檢校右衛大將軍裴行儉。今四人已亡,只有薛仁貴尚存,現被流放象州,已六年矣。薛仁貴本無大罪,何不釋其還朝,便令掛帥,再徵突厥?
高宗李治聞奏,恍然大悟,念及薛仁貴舊功,不由心潮起伏,嘆道:若我所記不差,白袍將今年已有六十九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