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與道士蔡晃、成英等共三十餘人,集於五通觀中,共同翻譯《老子》五千言為梵文。玄奘與蔡晃、成英等因對經義理解有異,故此頗多爭論。
老子化胡之說興於西晉,佛道爭執三百餘年,至此終於敲釘轉腳,不容置疑。
鏡頭閃回,補敘李義表西行之事。
字幕:李義表,原藉無考,歷任朝散大夫、衛尉丞及上護軍。
貞觀十七年三月,李義表奉太宗之命為使,與副使王玄策率使團二十人眾,取道吐蕃、泥婆羅(尼泊爾)出使印度。途經泥婆羅時,與國王那陵提婆同觀阿耆婆沵池。至摩伽陀國,戒日王派大臣到城郊迎接,國人傾城縱觀,焚香夾道,拜受大唐天子敕書。又於王舍城登耆闍崛山,勒銘記事;復於摩訶菩提寺立碑。出使四年歸國,由此請譯《老子》。
便在李義表等唐使離開印度之後未久,戒日王便於恆河溺水而亡,壽止五十八歲,在位四十一年。因其沒有留下子嗣,故此龐大帝國很快土崩瓦解。
此後印度歷史進入長達五百多年無序狀態,直到公元十二世紀末,中國南宋與金朝對峙時期,信仰伊斯蘭教之阿富汗封建主入侵,德里蘇丹國建立以後,才得以重新統一。
戒日王是印度塔內薩爾王國普溼婆提王族第六代國王。音譯曷利沙伐彈那,意譯是為喜增王。戒日王是其德稱,意為“持戒太陽神”。
公元606年,乃是中國隋大業二年,戒日王因其兄羅伽伐彈那為鄰國所殺,因而嗣位。因勵精圖治,六年後誓師復仇,進而征伐四方。只年餘便統一北印度,領土包括恆河流域,旁遮普及拉其普特大部,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爾半島。
戒日王繼笈多王朝之後統一印度,故此在印度史中乃為著名國王,舉足輕重。
因聞唐僧說及中國風物,戒日王極為豔羨,便多次派遣使臣與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李義表及王玄策等人,多次出使印度報聘。
閃回結束,書歸正文。
貞觀二十一年臘月,唐太宗命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郭孝恪三人為將,率軍攻擊龜茲。次年九月,阿史那社爾率軍擊破處月、處密二部,令其部民全部降唐。
十月,阿史那社爾率軍從焉耆西面進入龜茲北部,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棄城逃跑,欲投奔龜茲。阿史那社爾率兵追擊並斬殺之,復立先那準為王,又來攻龜茲。
龜茲守將聞說大唐軍馬來至,紛紛棄城逃跑,龜茲國王訶利布失畢率兵五萬抵抗,與唐軍大戰於多褐城(今新疆和靜西),一戰而敗。
龜茲王無可奈何,引軍退保都城伊邏盧(今新疆庫車北)。阿史那社爾兵臨城下,命以拋石機攻打,訶利布失畢抵擋不住,輕騎西走。
社爾遂拔其城,命安西都護郭孝恪與曹繼叔、韓威守之,自引軍往西追擊布失畢。使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御薛萬備為先鋒,率精騎追擊龜茲王布失畢,疾行六百里不止。
布失畢窘迫至急,退保大撥換城。
蘇、薛二將攻之不下,阿史那社爾率大軍趕至,強攻四十日拔之,擒布失畢及其部下大將羯獵顛。國相那利脫身逃走,奔往西突厥。
那利卻向西突厥借兵五千,並手下敗殘之眾共計萬餘人,復向東來,欲襲擊伊邏盧,復奪都城。當時唐安西都護郭孝恪紮營於伊邏盧城外,龜茲人來報:那利引軍將至!
郭孝恪笑道:殘兵敗將而已,有何能為?
來日辰時,一支大軍出現於西方地平線上,鐵蹄敲擊,猶如天蹋地陷。
俗雲人上一萬,無邊無沿,那利率萬餘騎突至,郭孝恪大吃一驚。因自己手下兵馬只有千餘,知道萬萬不敵,於是不及拔營起寨,只得下令將士上馬,搶先入城據守。
那利見此,下令只以三千軍敵住郭孝恪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