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5年到1914年,英國先向巷巴西提供了十多次貸款,總額為8000多萬英鎊:法國在1806到1916年向巴西提供了5筆貸款,總額也在3億法郎以上,帝國主義者透過資本輸出,完全掌控了巴西的政治和經濟。
於是巴西在一戰之前的外交政策,便是一種十分溫和的政策,他們希望能夠在各個大國之間尋求平衡,保證自己能夠從所有國家中獲得經濟利益。
所以在第一次世家大站剛剛爆發的時候,巴西依照《海牙公約》於1914年8月4日正式宣告了中立,他擔心冒然參加戰爭會導致自己同在生意上的夥伴鬧掰。
而隨著戰爭的全面爆發,巴西咖啡的主要買家歐洲人,已經沒有能力去繼續進行這種消費,不僅是德國的海上封鎖,甚至英國和法國都宣佈停止他們的咖啡貿易,因為這樣會導致他們的船隊不得不分配一部分給咖啡,而不是緊俏的生活物資或者是軍火。
因此而帶來的咖啡滯銷、關稅和出口稅減少,讓巴西的經濟受到了一個不小的打擊,這引起了巴西人民的不滿,尤其是在英法與政府的別有用心的輿論導向下,巴西人民的排德情緒高漲。
1916年5月3日巴西商船里奧布朗庫號被一艘德國潛艇擊沉,這在巴西國內引發了一場十分嚴重的反德騷動,人民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叫囂著要讓德國人血債血償,但是巴西政府顯然這會還沒有做好考量,再加之這艘倒黴的商船,是在德國公佈的限制水域中,懸掛著英國船旗,並且船員絕大多數也是挪威人,所以巴西政府最終並沒有因此參戰。
巴西政府並不是不想參加,而是有自己的拿捏,他們是準備從英法手裡撈到更多。
這裡很明顯的,就是戰爭帶來的經濟問題,並不是巴西參戰的最重要原因,否則巴西政府不會有意識的在戰爭爆發伊始就很明顯的帶有輿論導向的進行宣傳。
而且,戰爭帶來的經濟打擊並不像其他一些國家來的嚴重,遠遠沒有到能夠將巴西逼上戰爭的程度。巴西直到1916年都沒有參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本身並沒有十分強烈的參戰意願。
話雖如此,但是巴西早就做好了參戰的打算,而他準備支援的是跟自己有著密切經貿往來的英法協約國集團,只不過此時戰局尚不明朗,巴西還沒有參戰的把握。
巴西希望,自己作為南美洲首屈一指的大國,理應參加一場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來獲得歐洲列強的尊敬,獲得他們對於巴西實力的承認,而巴西自然可以在戰後,作為列強在南美洲的合作伙伴,來增強自己在南美洲的影響力。
而且,參戰也可以讓巴西緊跟時代步伐,掌握戰爭與軍事的發展方向,不至於在軍事上落伍。
1917年,戰爭的局勢便變得明朗起來,4月5日,巴西商船巴拉納號完全按照中立國家的航行要求而被德國潛艇擊沉,到這了三名巴西人死亡。
這個訊息在幾天後傳回國內後,在首都里約熱內盧立刻爆發了幾場規模更大的遊行,巴西對外關係部長勞羅·穆勒因為具有德國血統而被迫辭職。
在巴西南部三州的格雷格里港,遊行則更加的暴力。
早就對德意志人不滿的巴西人,趁著德國陷入戰爭,開始行動起來報復。
數千人組成的示威者方隊,開始攻擊城裡的德國移民社群,在街道上打砸焚燒跟德國有關的一切事物。
在群眾的壓力下,巴西在4月11日採取了一個在往常看來會有些冒險的舉動——和德國斷交
1917年5月20日,蒂茹卡號貨輪在法國海岸被德國潛艇擊沉,22日,拉帕號也被德國潛艇的魚雷擊中,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巴西採取了反制措施,扣留了42艘在巴西港口的德國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