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直在繼承,在踩著前人的肩膀。當然,對於更大程度上依託科技手段和經濟支撐的電影來說,想成為常青樹般的經典,那就更加艱難了。

比較而言,一直以單薄的文字作為表達形式的文學相對則更為堅挺,雖然時代變了,但人心沒變,有些作品所達到的高度,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比如說《源氏物語》、《紅樓夢》、《悲慘的世界》、《戰爭與和平》等,到現在為止,還是人類藝術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因為它濃縮了永恆的人心。

我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發現,一個人如果能夠完全地體現時代的精神,那麼他便不可逾越,比如說奧黛麗·赫本,就純情女子來說,誰能超得過赫本呢?畢竟,現代社會純情已是稀有。而扮演大盜,上世紀六十年代那部經典的《邦尼和克萊德》現在看起來也是稀鬆平常,扮演克萊德的男主角沃倫·比利當年曾在好萊塢紅遍半邊天,但他哪如約翰·屈沃塔頹廢呢,身上一點邪氣都沒有,就像一個紳士。畢竟那個時代的人是單純的,是簡單的,連強盜也是,眼神不復雜,神情缺乏厭世感。現在從大街上隨便找一個人,也比沃倫·比利更像一個混蛋。

無話可說的愛情

我一直對歷史上名人驚世駭俗的愛情頗感興趣。比如羅丹與卡米爾,比如亨利·米勒與瓊,比如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勃拉姆斯與舒曼·克拉拉夫人……還有,就是我昨天所看的瑪格麗特·杜拉斯與揚,一個小她近30歲男人之間的戀情。

這部名叫《愛人》的法國電影拍得並不算太好,但由於描述的是杜拉斯,所以我還是饒有興趣地看完了它。對杜拉斯,我們這一代喜愛文字的人一直有著濃烈的情結。就像現在新新人類對於村上春樹的感覺一樣。還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我就接觸了她那不朽的充滿魔力的小說《情人》。那部小說,曾被一代文學青年奉為圭臬。據說原先的作家、現在的大款王剛曾經能將《情人》逐字逐句地背下來。杜拉斯文字中自由、自戀的態度,以及對於曾經的歲月和情感的迷幻,那種顧影自憐、如囈語一樣斷斷續續支離破碎的敘述方式,曾經給了我們強烈的新鮮感。而在此之前,我們的感覺就是,文字就如同磚與石頭,是砌牆的材料,或者乾脆就是枷鎖。而杜拉斯的文字裡是遊走著生命的,一朵自由之花正開得妖嬈恣意。

後來,就喜歡上了杜拉斯,也喜歡另一個瑪格麗特,瑪格麗特·尤琴納爾。看有關杜拉斯的文章,也知道了她的一些私生活,知道她寫的《情人》的確有著自己的影子。那是記載她與一箇中國北方男人之間的萍水相逢,那樣的邂逅並不能確定為愛情,但卻被杜拉斯當作戀情來進行敘述。錯覺有時候也是美麗的,而且比真實更為美麗。杜拉斯正是成功地運用了錯覺,在那個平常的邂逅中,加入了美麗的幻想,因此便呈現出波光瀲灩來。

杜拉斯一直因這點而幸福著,她的生活已沒有完全的真實與幻想的區分,她活在自己的真實裡,也活在自己的幻想裡,有時候連她自己也分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想。這樣的生活就如同光譜,色彩斑斕,別緻詩意。杜拉斯一生曾經結過幾次婚,但只有她的內心才是她真正的家園。曾有人問我,杜拉斯與張愛玲都可以算是天才了,在她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我沉吟了很長時間,然後試著分辨說:可以說,杜拉斯是純粹感性地生活著吧,就像一隻沒有線的風箏,隨心所欲地飄,在天空之上做著永恆的夢;不像張愛玲,貌似感性的背後是堅強的理智和精於世故,這個風箏的後面有著潛在的、堅韌無比的細鐵絲。張愛玲畢竟是中國人,她哪裡有杜拉斯那樣的囂張和恣意呢,表面上是感性的,是華麗的,實際上卻是內斂著、壓抑著,如深宅大院裡夜晚幽怨的蟬聲。

杜拉斯,年輕的時候是個小魔女,老了就成了個老巫婆。於是杜拉斯與揚的愛情故事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