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章 番外:關於蝙蝠俠的討論

大過年的,就讓咱們聊點輕鬆的話題,今天不更章節內容。發個番外。

關於蝙蝠俠的人物塑造,我參考了很多的資料和文章。其中,對我啟發最大的是以下這段。

縱然百年電影史塑造了各式各樣的英雄形象,但鮮有電影能嚴肅探討英雄的立體面。

真正一流的角色,不忌諱被抖出些黑料甚至階段性的黑化,因為編劇不是簡單地羅列ta的優點和缺點,而是把ta放在同樣一流的文字中,讓ta受制於故事的前因,承擔故事的後果。

該法則可謂是劇情電影的金科玉律,放之四海皆準,漫改電影更無例外。

為何當年眾望所歸的《超人歸來》屢受詬病,因為超人在故事裡沒有受制,沒有承擔,更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他就是去做前幾代裡該做的事情而已,所以這種老派電影到現在仍不革新的話,就顯得無比寡淡。

《鋼鐵俠》為何製造瞭如此大的驚喜,因為編劇讓託尼·斯塔克的性格讓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決定了人物的動機和故事的走向,而不是用情節來牽著託尼走。

動機和代價,是劇情電影征服觀眾的不二法門。

所以,在分析《蝙蝠俠:黑暗騎士》前,有必要把催生出本片的動機,也就是前作《蝙蝠俠:俠影之謎》先講清楚。

作為一部超英片,《俠影之謎》的時間跨度之大,囊括了布魯斯·韋恩的少年、青年、壯年,內容龐雜,還要體現韋恩思想轉變。在各個方面都鉅細無遺的情況下還能保證較高的觀賞性,可見諾蘭導演功力之深厚。

不過限於題材,本片並沒有提出什麼深刻命題,所強調的正義也是我們爛熟於心的。

其可貴之處在於它為我們埋下了一粒種子:蝙蝠俠為什麼不主觀的殺人?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的道德底線?

以往的四部蝙蝠俠電影(兩部蒂姆·伯頓+兩部喬·舒馬赫)從未在這上面給予答案。

這也是為什麼諾蘭的《俠影之謎》能夠在新世紀成功的原因,因為它成功回答了這個“動機”——蝙蝠俠首先不是蝙蝠俠,是布魯斯·韋恩。

身為一個人,年紀幼小的韋恩目睹雙親被強盜槍殺,當時的他心裡只有恐懼和憎恨。長大後的他很勇,單刀赴會直面哥譚市黑社會老大,卻被侮辱得狗血淋頭,終於明白:害死雙親的不僅僅是那兩顆子彈,也不僅僅是開槍的兇手,而是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

於是,他做了一個特有種的決定:隱姓埋名,加入黑社會。一方面切身體會當一個惡人到底是什麼感覺(使他看待善惡更透徹),一方面苦修對外搏擊、對內修心之術,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當他修煉歸來,回到哥譚市,看到市民仍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深知自己億萬富翁的身份或許可以讓窮人有所溫飽,卻無法給予他們希望。一個人再厲害,其作為終究是有限的,哥譚市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圖騰,一個希望。

從此,蝙蝠俠誕生。

回到韋恩的練級時期,在影子軍團要他殺死一個罪犯時,他不殺生的理由是:“這使我們有別於敵人”。

儘管沒有給出明確答覆,但或多或少告訴我們,韋恩的初級目標,是為了避免他父母的悲劇再次重演;他的終極目標,是建立起一套公正的法律體系,用光明的宣判代替私人的制裁,哪怕是行俠仗義的蝙蝠俠。

《俠影之謎》很好的達成了初級目標。但是對於諾蘭來說,這距離他心目中的那個蝙蝠俠還是差的遠。

畢竟,蝙蝠俠的光明屬性在於動機,而黑暗屬性在於代價,所以諾蘭把探討代價的重任移交到了三年後的《黑暗騎士》。

02

黑暗的代價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回憶起在2005年或者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