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跟圖書館一樣,裡面有不同類別的書卷。我們前面看過的《利未記》,是屬於律法書這個類別。
現在我們要來看歷史書,很不一樣,《聖經》有一點很獨特,就是歷史記載佔了很大篇幅。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經書就不是這樣了,那些經書都沒有記載歷史。可蘭經、印度經裡面都沒有歷史記載。
《聖經》是一部歷史書,但起始的時間要比其他歷史書要早,結束的時間比其他歷史書晚。而且《聖經》所記載的歷史沒有史學家能寫得出來,因為沒有人在宇宙創立時在場,也沒有人已經見到宇宙結束,但《聖經》卻涵蓋了宇宙從開始到結束的歷史。所以,最早的部分和最後的部分,若不是上帝啟示的,就是人想象出來的,你自己要決定相信哪一種。
聖經歷史並不是由當時在場的史學家記錄下來的,但《聖經》上大部分的歷史很像一般歷史,是記載人的事。我們今天要看的《士師記》就是一卷歷史書。
歷史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研讀。各位,你在圖書館裡面會找到從各種觀點寫的歷史書,其中一個觀點是探討關鍵性的大人物,也就是歷史事件中的主角,比如有一套英國史的重點是講國王、女王和他們的政績。
歷史的第二個研讀層面是看國家和百姓。看世界的政治史,有的國家越來越強盛,有的國家越來越衰微,弱國最後會被強國給攻佔。這個層面看的是歷史上的國家和百姓。
歷史的第三個研讀層面是找出歷史的模式,找出歷史的週期性變動,比方說經濟不景氣和經濟成長輪番交替。有一些史學家想找出歷史的模式,藉此來了解文明的興衰交替,至今已經有21個文明興起又衰亡。他們的興衰模式都十分類似,好比羅馬帝國的興衰就是這樣。
第四個層面則像史學家湯恩比想寫的歷史,就是找出歷史的目的,它往哪裡去?歷史只有模式而已嗎?真是這樣嗎?還是說,這樣的世代興衰是為了要達成什麼目的呢?歷史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清楚的目的?是不是有什麼方向?歷史有目的嗎?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有人認為歷史沒有方向和目的,只是不斷地迴圈,所有的事都會重演。有一句俗話說:“歷史會重演”,這是迴圈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會一直不斷不斷地迴圈,有好時代,有壞時代,好時代,壞時代……帝國興起又衰敗,歷史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只是不斷地迴圈。這種迴圈歷史觀,是從人的角度來看,但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的話,歷史有它的前進的方向,並非不斷迴圈的,也就是說,歷史有目的地。從過去朝著現在,再朝著未來發展,這是《聖經》的歷史觀。歷史是一條線,是線性的,歷史有它的目的,有,有過程,有終點。上帝根據祂所預定的結局,在主宰歷史的走向。所以歷史是上帝的故事,是上帝在寫故事。
有一個模式很有意思,《聖經》中的人物每一次離開上帝,都會面對同樣的後果。你讀《士師記》的時候就會看到一個又一個的迴圈,同樣的故事一再重演。《士師記》裡面七次的迴圈,同樣的情節重演了七次,這都是因為他們離開上帝。個人的生命也有這個現象,遠離上帝的生命會變成一種迴圈,起床、上班、回家、看電視、上床,起床、上班、回家、看電視、上床。迴圈四十年以後,然後退休,死亡,回到,這樣的人生其實只是一個迴圈,沒有目的地。但是如果你跟著上帝走,人生就有目的地,就會變成一條線,各位瞭解嗎?
《士師記》中的人就是因為離開了上帝,他們悖逆上帝,偏行己路,不願意遵守摩西律法。他們的人生開始打轉,落入一個迴圈,同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但是《路得記》所記載的卻是走直線的生命,而且延伸成為君王族譜的線,達成上帝的目的。所以你的人生到底是繞圈還是走直線?繞圈還是走直線,關鍵在於是不是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