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完全轉向了另一端。你看到的是:
兩個兒子,一個看起來好,一個看起來壞。但,其實兩個都很壞;
兩個兒子,一個看起來在家陪伴父親,一個看起來在外遠離父親,但其實都遠離了父親;
兩個兒子,一個看起來在外肆意揮霍,一個看起來在家勤勤懇懇。但其實他們想要的,都只是父親的產業,而不是父親。
他們其實都是在利用父親,去得到自己真正愛慕的東西,就是財富和地位。只是一個兒子的方式,表現的非常惡劣;另一個的方式,是表現得非常乖巧。
為什麼大兒子不肯進去參加盛宴呢?他自己說出來了,他說:“我從來沒有違揹你的命,也沒賺得一隻山羊羔;但你這個兒子,如此違揹你的命,你卻還給他宰了肥牛犢!”關鍵就在這兒,意思是,我沒有違揹你的命,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利益”呢?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他想要的僅僅是透過順服父親,得到好處。意思是,他壓根就不真正關心父親。
換句話說,讓他遠離父親的,不是他明顯的罪,而是他自己的“良善”,並沒有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小兒子試圖透過離家出走和叛逆來控制父親,而大兒子則是透過留下來並順服,來控制父親。小兒子試圖得到父親的財產,是透過打破所有規則;但大兒子試圖控制父親的財產,是透過遵守所有規則。你能說哪一個更高尚嗎?
耶穌向我們展示:他們倆都失喪了,他們都沒有和父親建立起真正的關係,他們都與父親隔絕。
可惜,每當人們提起這個故事,總會想起第一幕中的那個小兒子,浪子回頭,父親接納,一切圓滿。甚至,現代人聽到這樣精彩的、關於悔改、寬恕、接納的故事時,眼裡總是噙滿了淚花,感恩又感動。好像不流幾滴淚,都對不住這個故事。
但我要提醒的是,如果你認真的讀上文,你一定會發現,那些聽眾不僅沒有在擦他們的眼淚。相反,他們一定非常的震驚,他們一定非常的氣憤,他們一定覺得被冒犯了!各位,這表明:這個比喻,已經被現代人,用自我中心的浪漫情懷,給徹底曲解了。
其實,這個比喻最高潮的地方,就是它結束的方式:那個無惡不作的小兒子,那個明顯的罪人,那個離喪的浪子,卻最終回來了,他悔改了。他謙卑自己,他參加盛宴,他得到兒子的身份;但是那個乖巧的大兒子,那個看起來的好人,那個一直遵守所有道德規則的人,那個一直在家裡的人,卻迷失了,卻驕傲了,卻自義了,卻不肯參加盛宴。
你知道嗎?對當時的人來說,主耶穌的答案已經要呼之欲出了,這個比喻幾乎等於是當街罵人了:就是稅利、罪人、妓女這些明顯的罪人被救贖,而道德正直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反而失喪了。
四、殊途同歸的兩條路
回到這個比喻的開始:“眾稅利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就用比喻說。”(路15:1-3)
你看見了嗎?耶穌的比喻,嚴格來說,其實是諷刺故事。諷刺當時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你能指望他們淚眼婆娑?他們沒當場拿石頭打死耶穌,就算不錯了。路加福音15章,講了三個比喻,失錢的比喻,失羊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失人的比喻)。三個故事,其實是一個故事,三個比喻,其實是一個比喻。
,!
當耶穌講這三個比喻的時候,有兩群人圍著耶穌:稅吏和罪人,法利賽人和文士。稅吏和罪人就像小兒子,他們原是離喪的,他們生活隨心所欲,他們放蕩不羈,他們是人眼中典型的“罪人”;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像大兒子,他們留在家中,他們遵守規則,他們一切都表現得很好,他們是人眼中典型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