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連串所謂的“巧合”(它們當然不是巧合)以及以斯帖自身的勇敢,她得到王的悅納,擊敗了仇敵哈曼的詭計,最終哈曼被處死,猶太民族得救了。
故事尚未就此結束。僅從以斯帖的事蹟獲得啟發存在某種隱患。你想到以斯帖,於是決定重新審視自己的職位以及智力、社會資源和金融資本。你不再將權勢視為升遷的手段,而決意用它來服務人民;你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以伸張正義。你發覺自己長期閉口不談信仰,於是決定大聲宣告並與眾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以上衝動都是可取的,請大膽去行但僅僅有衝動動是不夠的。首先,你的決心不可能持續太久。如果你只是被某個事蹟啟發,比如想成為以斯帖那樣的人,或想要按照那位拉美裔牧師所說的去做,那麼內疚很可能是你的基本動機。你的內疚或出於自私自利,或出於精英主義的優越感或者忘恩負義。由此展開行動未嘗不可,但如果你的動機僅僅停留在內疚上,不出幾日這種情緒就會減退,因為開始全新的生活方式談何容易。
此外,你可能因備受鼓舞而反應過激。我常遇到一些曾絕口不提信仰的人,矯枉過正之後卻令人厭煩。他們決意做直言不諱、有原則之人,不再當“櫃子裡的基督徒”。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離開王宮,因為他們轉而藉著做一名“更優秀”的基督徒而尋找自己的名分。他們並沒有生命的更新;他們因勇於公開認信而自以為或許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在王宮中活出誠實、正直且偉大的一生。你可以將以斯帖看作路標或線索,而不僅僅視為榜樣。要知道,上帝創造了每一個人,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賜予的,我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有他的保守;我們本應為這一切向他獻上感恩。但是我們沒有。我們活著,彷彿一切都是自己的,我們隨心所欲地用手中的資源為自己立名。即便非信徒在自我反思時,也知道這是有問題的。無論按照什麼標準,人類與上帝的關係都是破碎的。世界上林林總總的宗教雖然在具體情節和起因上存在分歧,卻都一致認為:我們與神明之間存在裂隙,或說鴻溝。有些宗教認為,我們需要透過供奉祭牲宗教禮儀、轉變意識或道德行為來跨越這條鴻溝。但不管怎樣,我們需要一架橋樑來彌合這樣的差距。怎麼找到呢?
答案可從聖經《以斯帖記》中找出。以斯帖透過身份認同與成為中保,拯救了她的民族。當她的族人被定罪,她選擇與他們站在一起,共同揹負這樣的命運。她不顧個人安危,說:“我若是死,就死吧。”她認同自己的民族,因此甘願在權力寶座前作眾人唯一的中保;她在寶座前蒙恩惠,她的人民也因而被恩待。透過身份認同與成為中保來拯救人民,這是否讓你聯想起一個人?——耶穌,上帝的獨生子,擁有無可比擬的榮耀與榮美,居住在至高無上的聖殿中,卻甘願舍掉這一切。《腓立比書》2章說,他本與父神地位平等,卻放棄天上的尊榮,倒空自己,成為人的樣式,擔負起人類的罪孽。他這樣做不只是冒著生命的危險,而是付上了生命的代價。他沒有說,“我若是死,就死吧”,而是說,“我死的時候到了,我就要死。”他走上十字架受死,作了眾人的贖罪祭。如今他站在高天的寶座前,我們因信他而得享他在父神面前所蒙的恩惠。他是真正的中保。
當你不再將以斯帖視為榜樣,而是耶穌的預表;當你不再將耶穌視為榜樣,而是個人生命的救主,你就會發現自己在他眼裡是何等寶貴。
默想這些,真理之光將改變你的身份,顯明你不可估量的真實價值。諷刺的是,一旦你感受到自己如何被深愛著,就會越發無私地工作。你生命中的許多東西——你的工作、你的權力、履歷、福利,於你而言只是身外之物。你可以放膽使用它們,並不害怕失去它們。你是自由的。以斯帖基於上帝是滿有恩典的神這一模糊認識,拯救了一個民族。如今我們對上帝的認識更為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