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恐懼,他對自己宗教的驕傲,以及他對國家的熱愛,三者結合成致命 的偶像複合體,讓他靈裡盲目,看不見上帝的恩典,以至於他不願那需要恩典的整個城市得著恩典;他希望全城的人都 滅亡。
? 種族與恩典
種族的優越感和狹隘的文化觀不能與福音的恩典並存;它們在本質上就是互不相容、彼此排斥的。因為人心的本性是自以為義的,所以很自然地就會覺得自己的文化與階層特色比 別人的優越,但是這種自然的傾向,卻為福音所抑止。
在加拉太書第2章中,我們看到保羅為此當面責備彼得。彼得是猶太人使徒,自幼認為外邦人是靈性“不潔淨”的,不能與他們同桌吃飯。在古代的文化中,與人一同吃飯代表開放與接納,因此當保羅見到彼得不願與外邦基督徒同桌吃飯時,他就責備彼得的種族歧視。保羅是怎麼說的呢?他不是說“你犯了不許有種族歧視的規條”,而是指出彼得的做法“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加拉太書2:14)。保羅的論點是說,對種族的偏見就等於是對救贖恩典的原則的否認;他的意思是說: “彼得,如果我們都相信唯獨靠著恩典得救,那麼你怎麼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繼續在種族和國籍上排斥別人呢?要從心裡活出福音來!”當然,在某種程度上,彼得是認識福音的, 可是他沒有在更深的層次上完全被福音所塑造;他沒有活出它來。
勒福雷斯(richardlovece)在他所著的《屬靈生命的動力》(the dynaics of spiritual life)一書中說:那些沒有將安全感建立在基督裡的人,到處在尋找儲存屬靈 生命的方法,想借以支援他們的自信心;然而在他們瘋狂的尋找中,他們不只緊抓著自己身上那些少許的能力和公義, 而且也執著於自己的種族、政黨、所熟悉的社會和教會模式、 文化等等,把它們當作是自薦的方式。他們穿上文化的外衣, 彷彿它是一件盔甲,能防備自我懷疑,可是它卻變成了精神 上的緊身衣,緊裹著身體而無法脫下,除非他們能對基督拯救的工作有完全的信心。
約拿在魚腹中開始瞭解他所錯失的,以及他為什麼那麼反抗上帝原先的呼召。約拿被呼召去向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傳講恩 典,但是他自己還不明白那個恩典。當他鼻青臉腫地謙卑下來時,他就開始認識真理了:救恩是一種恩典,是人人可得的。當他開始明白這一點時,他的文化偶像就被除去了;這時大魚將他吐在陸地上,先知約拿就有了另一次機會。
? 令人震驚的結局
耶和華的話?次臨到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約拿進城走了?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尼尼微人信服上帝,便宣告禁食,從最?的到?小的,都穿麻衣(或作“披上麻布”)……於是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這事約拿?大不悅,且甚發怒。(約拿書 3:1-5,10;4:1)
現在到了故事中幾乎被普世所忽略的部分。上帝再度呼召約拿去尼尼微城,這次他順服了。當他開始傳道時,城裡的居民居然很有反應,這讓他和我們都非常驚訝。當有人說“或者上帝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約拿書3:9)時,眾人就開始悔改,結果全城的人都離開所行的“惡道”--就是第8節所說的“強暴”。實際上亞述國真的極為暴虐,但在此處,至少在這短暫的時間裡,他們表現出懊悔,並且也願意改正。
上帝實在是憐憫他們。雖然聖經中並沒有記載說尼尼微人變成猶太人,或說他們全然改成事奉以色列的上帝--這類的事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