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時候,情感和行為是一致的,我們感到特別滿足。然而,如果我們不能區分感覺和行為,就很難邁出愛的腳步。
我們必須區分感覺與行為,一個原因就是感覺不可靠。我們的感覺取決於許多複雜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感覺起伏不定,這常常讓人十分惱火。我們不能控制情緒,但能控制行為。我們的許多好惡,既非邪惡,亦談不上美德,只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關鍵是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好惡。如果我們聽從文化,把愛界定為喜歡,如果我們只在愛的感覺很強烈的時候才認為愛的行為是真誠的,那我們必定是糟糕的朋友,更是可怕的家人或配偶。
千萬別以為自己必須感到愛才能給予愛,那是錯的。例如,我有一個孩子,並且我在他惹我生氣的時候還犧牲一天的時間帶他去看球賽,讓他高興,那我對他的愛就不僅僅是跟著感覺走。如果你覺得很喜歡某個人,那麼滿足他的需要並且得到他的感謝和喜愛,就可以給自己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在這種時候,你的行為可能更多是出於自我中心,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愛和滿足,而不是為了讓別人得到益處。正如克爾凱郭爾所言,你不見得真是愛他,你可能只是愛自己。如果我們只在自己有強烈的愛的感覺時才有愛的行為,那麼我們就會愛得很盲目。因為愛,父母會寵壞孩子。因為愛,夫婦會彼此傷害。這些事背後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特別害怕我們所愛的人不高興。我們擔心對方生氣,說難聽的話,我們會受不了。這隻證明我們並不真愛這個人,並不真關心對方的益處。我們真愛的,是我們從對方那裡得到的感情和尊重。這一切都意味著:當你沒有愛的感覺時,仍然可以去愛,並且愛得真實而明智。
所以,如果你對“愛”的定義,強調自己的感覺多於無私的行動,就難以維持和鞏固愛的關係。反過來,如果你強調愛的行動多於感覺,就會促進和鞏固愛的感覺。這是幸福人生的訣竅,也是美滿婚姻的秘訣。
? 愛的行為引發愛的感覺
cs路易斯在二戰期間的bbc廣播講話中,解釋了什麼是基本的基督教美德,包括寬恕、仁愛的原則。當時,在英國人眼裡,世界一分為二,有的國家是盟友,有的是敵人。就在這種情況下,路易斯說,很多英國人發現基督教“饒恕敵人、愛一切人”的教義,不僅不切實際,而且令人反感。很多人對路易斯說:“這種話讓我覺得厭惡。”但路易斯沒有望而卻步,他說,雖然我們心裡冷漠,甚至蔑視某些人,但我們可以透過行動來逐漸改變自己的心。
儘管自然的好感應當受到鼓勵,但我們不應該以為坐等熱烈的情感迸發就可以變得仁慈……適合我們眾人的規則非常簡單。不要浪費時間去思想自己是否愛鄰居;要採取愛的行動。我們一採取實際行動,就會發現一個極大的奧秘。一旦你的行為如同真愛某人一般,那你就會變得真愛他。如果你傷害了某個自己所厭惡的人,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厭惡他。如果你善待他,就會發現自己對他的反感變得少一些……每當我們善待另一個自己,僅僅因為他就是自己,(和我們一樣)是神所造的,並且和我們一樣渴望幸福,我們就開始學會如何愛他多一點,至少反感少一點……世人善待某些人是因為他“喜歡”他們,但基督徒卻不是這樣。基督徒善待每個人,並且由此發現自己所喜歡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包括那些自己當初難以想象會喜歡的人。
然後,路易斯舉了一個很有分量的例子,在當時更是一語中的:
,!
這個屬靈原則反過來也成立,並且極其可怕。德國人當初可能因討厭猶太人而惡待他們,後來卻因惡待猶太人而更加討厭他們。你越殘酷,仇恨越多;仇恨越多,你越殘酷——這個惡性迴圈永無休止。
我剛當牧師就意外地發現了這個實際的道理。牧師的本職工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