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逐月記事變成每週記事,每週記事變成每天記事,每天發生的事都清楚記載,到了最後一天,更是描述每個小時所發生的事。你們有沒有發現,就像特快車慢慢減速、進站以後最後停在十字架前面。
馬可福音所建構的一切都是以十字架為終點,放慢敘事的腳步來帶進十字架,一面營造高潮、一面放慢敘事腳步,這是新聞寫作的傑作。所以馬可福音非常適合給那些完全不認識耶穌的人閱讀,幫助他們認識我們所信的這位奇妙的耶穌。我們現在先不管馬可福音,來看看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用的時間架構跟馬可福音一樣,但是內容卻做了大幅的改變。首先是篇幅,馬太福音的篇幅長多了,他加入的內容包括了耶穌的出生、聖靈感孕、博士朝拜聖嬰,也就是聖誕的故事,這部分馬可福音完全沒有。馬可福音是從耶穌30歲開始寫起,馬太則追溯到過去,加進更多內容,所以時間點更早。他做了很多的修改,等一下我們會再一一討論。
馬太修改馬可福音帶出另外一個層面,他把迷途羔羊的故事放進截然不同的前後文。迷途羔羊指的不再是罪人,而是一個墮落的基督徒。馬太他略去了很多事件,他所側重的是耶穌的言談,馬太大量的記載了耶穌的言論,並且把他們集結成為講道訓詞。馬太福音中總共有五篇講道,最有名的就是第一篇登山寶訓,另外還有四篇講道,這是馬太福音的特色,跟路加福音的寫法是完全不同的。路加是在敘事過程當中插進耶穌的言論,馬太則是把言論集結成為五個主題,這個稍後我們會再探討,他這麼做有特別的目的。
據說耶穌當時說這些話是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馬太將這些話集結起來成為五個部分。馬太是猶太人,摩西律法分成為五個部分,也就是聖經的前五本書,我們稱之為摩西五經,表示有五本書。摩西五經、耶穌五訓,馬太想表達什麼?他想說的是新的律法已經來臨,如今不再是摩西的律法,而是耶穌的律法,這點我們回頭再談。
馬太福音的結構相當有趣,他是以言行交替的方式記載,先記錄一段耶穌的話,再描寫一段耶穌的事蹟,再記錄一段耶穌的話、再描寫一段耶穌的事蹟,這樣交替五次,就像三明治一樣。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馬太福音的結構,每一篇訓詞的後面都有耶穌的事蹟來闡明訓詞的意義,因為耶穌是言教和身教並行的,所以我們在傳講福音的時候也要身體力行,要讓人看見並且聽見,這就是馬太他所要表達的。馬可的做法是直接讓我們看見耶穌的所作所為,但是馬太要我們聽聽耶穌的話、再看看他做的事,講道跟事蹟重複的交疊,就形成了五層三明治。在最前面加上耶穌的誕生,最後面加上耶穌的死和復活,就成了馬太福音。這是馬太福音的結構。
我們在讀馬太福音的時候,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它的猶太味非常濃厚,顯然是把讀者設定為猶太人。首先,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猶太人不會把神說出口,因為猶太人他們深怕妄稱神的名。我從來沒有說服過任何一個猶太人,開口說出“雅威”,它的意思是希伯來語中的“上帝”;我曾經誘使他們說出口,問他們神的名字該怎麼發音?他們才說個“耶”字就馬上住口了,接著他們就告訴我:你騙不到我的。他們絕對不說出口,他們生怕妄稱神的名。他們寧可用天來代替神,他們會說“上天幫助你”、“向天祈禱”、“上天賜福與你”。所以在馬太福音裡找不到“神的國”這句話,在路加福音當中卻到處都有。馬太在記載耶穌的時候,他用的是“天國”這個詞,天國對猶太人來說比較容易接受。在《猶太年鑑》當中我們絕對看不到“神”這個字,但是,常常會出現怪怪的大寫的g,接上破折號,再加上一個小寫的d。如果你翻開《猶太年鑑》,會看到通篇都是g-d,這個字就代表神——god,但是他們不敢完整拼出來,以免妄稱神的名。所以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