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相似,不是主動去偷。

但相對論不要濫用,古今皆然。風行水流的狂放不是直(),過猶不及的偏激不是直(),不依不饒的攻訐不是直(),特徵是要用禮來節制,達到和諧。

4、鬱鬱蔥蔥的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的是典章制度,孔子說君子要“博學於文”(),推薦周代的,因為它借鑑了夏商兩代的典制,非常豐富(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上兩朝的典章制度,被周人辯證地繼承,並且大大地發展了。注意“借鑑”一詞,它不是文化革命,自古以來,文武相對,文是想像、創造,武是掠奪、破壞。

要現在的人博學於歷代典章制度,得廢寢忘食地扎進圖書館,五十年後出來一身古銅色,眼冒銅鏽的綠光,撥出一股墓穴裡的陰氣,說:“周禮吾能言之!”吐出一口油墨而死,解剖他的屍體,發現他的血管裡流淌的是墨水,胃裡還有不曾完全消化的紙和線。推測孔子精力旺盛,學習效率奇高,因為他居然還嫌夏商的“文獻不足”(),至於周的典制,他很自信地說:“文王去世,典制不在我這裡嗎?”(文王既沒,文不在斯乎?)——之後有誰敢說:“孔子既沒,文不在斯乎?!”孟子、荀子夠格,後來的二程一朱夠格,當今很多人也夠格,問題是,“斯”僅僅是“我一個”,或者是少數的“我們幾個”,而不是“我們大家”,即當“斯”不成為有一定量的複數時,它很單薄,就意味著華夏傳統文化已經不在中國了。

共和國前期,把一切原始信仰、傳統風俗、民間祭祀、祠堂家譜和道德禮節通通定義為封建迷信,當“四舊”給破了。後來回頭一看,喪失得太多了,不能修復了,才心急火燎地要保護,跟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生態環境一樣,一切都從功利出發,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端午節被韓國人註冊了,不知道有多少漢人視為國恥,但第二天照樣過情人節、感恩節、聖誕節、愚人節,第三天照樣不把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當回事。電視臺沒料了,走遍中國把韃靼人的原始巫術當文化來拯救。

我有一個論題,城裡人沒有文化,鄉下人才有文化。城裡人有的是政治、經濟、科技,但文化積澱薄。我們的城市文化在哪裡?我所在的城市,號稱宋城,僅僅是因為保留了宋時的幾段城牆而已,宋時的繁華、悠閒、商業便利土崩瓦解了。是土崩瓦解,老字號的店鋪被拆除了,原來的店鋪是家家門前都有走廊,連成一體,客人把所有的商鋪逛個遍,烈日下曬不著,暴雨下淋不著;現在就享受不到這種待遇了,哪裡肯這麼“浪費”土地,下雨的時候,商場就做秀送傘。前年在城郊建了一座客家文化城,裡面展示的物品、表演的專案(如擂茶、竹竿舞)沒有一樣是城裡人會使、會用。國家沒有文化,八榮八恥是國家意志;行業沒有文化,團結奮鬥之類的是空洞無物的口號;企業沒有文化,誠信務實之類的是貼在宣傳牆上的標語。沒有底蘊的宣傳不是文化,是檔案。

孔門裡把孔子傳授的典制學得最好的,當屬“聞一知十”()的顏回,他說夫子“博我以文”,但仍然“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其他人只能退而求次,學點夫子的文章了。“聞一知二”的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這裡的文就僅僅是學問的意思。聰明的子貢都不敢妄談典制,遲鈍的曾子(參也魯)只好說:“君子以學問來結交朋友。”(:君子以文會友)

把文再降一格,則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指六藝: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古代貴族的必修課,不畢業是不能辦身份證印名片的,推想也不能打結婚證。

把文引申一下,是文采(其實這才是文的本意),孔子提倡文采和質樸兼備,寫史要這樣,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