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武器軍械不計可數。
鹿頭河大捷是自新會之戰後太平軍打出的另一大勝仗,訊息傳至香山,知縣廖瑞祥組織全城百姓舉城歡慶,宋襄公也是開了一天酒禁,允許留守的太平軍和百姓們可以酒慶祝。
良字鄉鹽巡所大使郭紹在聞聽大捷訊息後,悄悄使家人將數十個放到馬車上的包裹搬出放回原處。
與郭紹有同樣行徑的不在少數,尤其是那些在縣衙為太平軍工作的秀才們,各鄉一些被太平軍“勸過糧”的地主和士紳們如何表現,則是不為人知了。
可知的是各鄉的百姓對於太平軍大捷是真有發自內心的高興,因為只有太平軍打贏了他們才能夠繼續分享太平軍帶給他們的好處,也不用擔心清軍殺過來後自己會倒黴。
有很多原先還在觀望的青壯在家人的勸說下主動到鄉公所報名參軍,要鄉公所把自己家納入太平軍軍屬待遇。接連幾天。各鄉公所報名參軍的青壯不下兩三千人,但除了一小部分外,餘者都被勸回。說是春耕正忙,地裡少不得人,待各家把地種完後再行參軍也不遲。
。。。。。。。。
宋襄公阻止不了周士相的北進之舉,也只能全力支援和配合了。
奉軍帥府之命,步軍右營留守良字鄉的2旅兵力即刻北上,另前山寨預備兵營抽調1000兵力緊急補充前線。各鄉保安隊也加緊操練,隨時準備補充預備兵營。對外宣傳則是防止清軍潰兵跑過來禍害百姓。
19日,周士相率親兵營全部、步軍左營2個旅、步軍右營3個旅、炮隊2個衛及騎營殘部共5600人進至距番禺縣治紫泥鎮不足二十里的靈山鎮,這裡距廣州城也只有三十多里地了。靈山鎮守軍綠營一汛兵不戰而逃。臨走時綠營兵曾想放火燒鎮,火頭剛起太平軍的騎營就殺了過來,營兵們嚇得扔下火把往北跑。
騎營營官邵成國怕大火會燒起焚了整個鎮子,便放棄追殺那些營兵。組織鎮上百姓撲火。
進佔靈山鎮後。周士相命令全軍暫停前進,就地在靈山鎮組建防線。
派往各處的太平軍相繼有捷報傳來,步軍右營黃四部攻佔大良鎮,鎮內綠營在守將胡明義的率領下向太平軍棄械投降。太平軍進入大良鎮後即行向鎮中大戶“勸餉勸糧”,在此過程中有萬姓大戶組織家丁反抗太平軍被鎮壓,首級懸於大良鎮堡寨以示震攝。
步軍左營副營官姜樊率1旅兵相繼佔領大崗、南崗、黃泥等處,殲滅清軍200餘,俘獲當地民團800餘。另得當地反清義士300餘人來投。
21日,大良鎮黃四部快馬來報。有綠營遊擊俞天恩來投,其不僅帶來了上千綠營兵,更將增城奪下獻給太平軍。
接報後,周士相立即命邵九公往大良鎮處置俞天恩來投事誼。周士相許以俞天恩部為單編太平軍一營,號“義勇營”,授以旅帥參將銜,待回軍後向永曆朝廷正式為其請官。
至於增城,則命放棄,若俞天恩願意駐防增城則由他駐守,太平軍可以提供一些錢糧給他,萬一增城遭到清軍進攻,太平軍也會給予一定支援。當然,邵九公見到俞天恩可不是這樣說的,幾乎是拍著胸脯說太平軍一定力保增城不失。
周士相又發文各部,凡主動來投清軍,土匪,皆納之,兵不足一千者以原官授之,足一千者加一級授之,副將以下官職任許諾。帶城來獻者也例同俞天恩部。義勇民壯、當地團練的青壯則經甄別後補入各部,領頭者以太平軍職授之。
各地捷報和不斷來投的清軍使得太平軍上下都覺形勢大好,似乎只要再加把勁就真的能一鼓作氣拿下廣州城,軍官的樂觀也感染了士兵,一時間,靈山鎮的太平軍人人磨拳擦掌向軍帥請戰攻打廣州,好在珠江舉辦軍帥所說的“百舟競勇”大賽。
鑑於此,周士相不得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