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二人沒御劍飛行也沒騎馬,只是用正常的輕功趕路,白天趕路,晚上回神國的草廟村休息。
一路走來,兩人此次所見所聞的世道和上次又頗有不同,更亂了,百姓也更艱難了。
隋朝,這個在華國曆史長河中如曇花一現的大一統王朝,曾承載著無數的輝煌與希望。
公元 581 年,隋文帝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登基為帝,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
彼時的華夏大地,在歷經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戰亂頻仍後,終於迎來了統一的曙光。
隋文帝楊堅,這位雄才大略的開國君主,對內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倉廩充實;
對外則恩威並施,分化瓦解突厥勢力,使其分裂為東、西兩部,解除了北方邊境的威脅,為中原的穩定與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隋朝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盛世景象,史稱 “開皇之治”。
然而,歷史的車輪在公元 604 年陡然轉向。
隋文帝駕崩後,隋煬帝楊廣繼位,這位新君即位之初,也曾懷揣著壯志豪情,欲建立不世之功。
他營建東都洛陽,使其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洛陽城巍峨壯麗,規模宏大,彰顯著帝國的威嚴;
開鑿京杭大運河,這條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連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與錢塘江五大水系,
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雖在當時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也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福祉。
但隋煬帝的雄心壯志卻逐漸在權力的腐蝕下走向了反面。
他好大喜功,急於求成,頻繁發動對外戰爭,三徵高句麗,傾舉國之力,卻換來三次慘敗而歸。
每次出征,皆徵調大量兵力、民夫,致使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
為滿足其奢靡的生活與龐大的戰事開支,他又在國內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無數,如江都宮、顯仁宮等,每一座宮殿都極盡奢華,耗費鉅萬。
同時,繁重的徭役賦稅如同一座大山,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男子被迫長期離鄉服役,女子在家獨撐生計,老弱病殘無人照料,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在隋煬帝的暴政之下,社會矛盾迅速激化。
底層百姓掙扎在生死邊緣,苦不堪言,對隋朝的統治漸生絕望;
而各地的世家大族、官僚地主,也因自身利益受損,對朝廷心懷不滿。
曾經繁榮昌盛的隋朝,在短短十餘年間,便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困境,一場席捲全國的亂世風暴,即將洶湧襲來。
在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際,王薄,這位來自山東鄒平的豪傑,率先扛起了反隋的大旗。
大業七年(611 年),隋煬帝徵兵百萬,準備第三次征伐高句麗,山東作為主要的兵源地和物資供應地,百姓苦不堪言。
王薄目睹鄉親們的悲慘境遇,義憤填膺,遂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聚眾起義。
他自稱 “知世郎”,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通俗易懂的歌詞,如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深刻揭露了隋朝兵役的殘酷,號召百姓不要前往遼東送死,勇敢地反抗暴政。
此歌一出,迅速在民間傳唱開來,四方百姓紛紛響應,長白山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發展到數萬人。
然而,隋朝派大軍圍剿,王薄的起義軍雖英勇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遭受重創,被迫四處轉戰。
儘管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