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古人說宰相之職,在於調和陰陽,可謂深得其要。調和陰陽者,使陰不過凌於陽之上,亦不使陽凌於陰之上,二者互相制約,成其大道。”
“唐太宗分中書、門下,是深得其要,不過非卿不能言此。”趙頊一生最佩服的,就是唐太宗。
“正是如此。故軍器監之事,臣以為可如此處分:凡各作坊,全部獨立,採製原料、生產等等,皆獨立核算。雖然軍器監備案待查,但不歸軍器監管轄,反歸工部管轄。軍器監的作用,是管理兵器研究院,協同各作坊研製新的武器裝備,同時派人進駐各作坊,監督生產,驗收軍器,制訂標準化資料……”
“標準化?”趙頊有點不懂了。
“正是,臣以為各種軍器配件,皆由軍器監製訂相應的尺寸規格,全國作坊,必須按此規格生產,這樣兵器若其中一個部件損壞,則隨時可以互換修理。同時亦可以提高作坊生產軍器的質量。如某些大型的武器,若用標準化生產,可以讓生產能力加強。因為各部件按標準化由不同的作坊生產出來,並不需要多年的老師傅才能完成,而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只要負責最後的裝配和一些難度較高的部件的生產。這樣自然可以效率大為提高。現在民間印刷業、棉紡業等等,都是用這樣的方法,效果相當顯著。”商人們是接受能力最強的一個階層,桑、唐兩家的成功經驗,很快就推廣到整個行業,所以石越對於標準化生產,更有信心。
“這倒是個好辦法。”趙頊點了點頭。
石越繼續說道:“同時軍器監還要負責研判朝廷軍隊需要各種兵器的數量,再根據需要,向各作坊事先訂購。而各作坊則根據要求,去採購原料,生產兵器。如此生產者與監督者分開,生產者想要偷工減料,軍器監也不會答應。而最重要的,則是各兵器之上,都要刻上作坊的生產者、作坊的監工、軍器監的驗收人員三者的名字,如果出現問題,三者皆要受罰。這樣數管齊下,大宋的軍器,就斷不至於出現什麼問題了。”
趙頊聽得頻頻點頭,展眉笑道:“這的確是良策,的確是良策。”
石越心中冷笑,這一次是一舉多得,一方面分了呂惠卿一大半的權,一方面又改革了兵器生產製度,如果成功,將來總能把這個經驗用到鋼鐵行業。可表面上卻只是微微笑道:“還不止於此,軍器監現在的生產能力是限的,臣以為很多基本的原料,以及實現標準化後一些不關鍵的配件,還有諸如寒衣這樣的軍用品,都可以制定規格要求後,或由作坊,或由軍器監向民間採購。可以讓民間作坊公開競爭,選其價美物廉者,如此計算成本,比起朝廷自己生產,要節約得多。還可以和民間均分其利,而國家又可以從中抽取商稅。”
趙頊聽石越說完,又想了好久,這才說道:“石卿所言,甚是有理。但是軍器監改革,涉及到軍器監、工部、各作坊,若沒有人主持其事,只怕未見其功,先見其害。”皇帝的擔心,不能說沒有道理。
石越笑道:“陛下,真要做一件事,其中總是困難重重的。但只要謹慎從事,則不會有害處。臣舉薦幾個人主持此事,必能克建其功。”
趙頊聽了石越的語氣,不由開玩笑的說道:“這話聽起來和王丞相有點象。”
石越笑了笑,“這可不敢。臣認為用蘇轍、蔡卞、唐棣負責在工部組建兵器作坊的管理機構,起用沈括、蘇頌在軍器監協同兵器研究院陳元鳳,各作坊的官員共同制訂標準化規格,加上呂惠卿繼續主持軍器監之事,只要詳定條例,謹慎行事,兩年之內,可建全功。而且改革之事,亦可以一步一步來,不必急於求成。畢竟兵者,是國之大事。比如我們可以先把問題最嚴重的弓箭坊分出來,等到有了一定的經驗,再一個個的作坊慢慢分離,到最後軍器監的作坊,就可以全部獨立出來了。這樣縱有不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