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報酬,珍惜來之不易的金錢。
年少時徹之經常逃出家門,擅自亂拿周圍商店的東西回家。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我著手教他店裡的東西必須用錢交換的道理,金錢的用法以及獲取金錢的途徑(幹家務活)。
透過家務勞動來獲得工錢,再用工錢來購物,透過這條樸素的因果鏈的實踐,培養他的金錢感覺,激發他勞動的慾望,讓他獲得自由支配的金錢,最終滿足他自己的物質需求。
倘若只教他勞動,而完全不教他擁有興趣,享受餘暇,徹之則體會不到勞動的充實感。我一直憧憬,徹之能以勞動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參與,同時保持興趣,生活張弛有度,結交朋友(甚至戀人),豐富人際關係,不斷充實自己的人生。
十八歲從學校畢業之際,如果平時沒有教他勞動的習慣和勞動的意識,此時卻馬上讓他參加勞動或工作,他肯定會感到突兀,無所適從。因此,我們家長平時就要考慮到小孩成人之後會有邁向社會、參加工作的一天,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其勞動的願望。
參加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其實在從小做家務的過程中就能逐步掌握。
有關徹之就業的經歷,我將在第三卷《為了工作,加油!》中詳細介紹。
結束語
感謝諸位抽空看完本書,不知感想如何。
最近我在電腦上瀏覽讀者們發來的郵件,興致勃勃地開啟一個個的讀者主頁,上面記錄著不少讀後感,還有聽完我的講座後的感想。在樓主的文字下面,日本各地的跟帖接踵而至,我不禁驚歎讀者們收集情報的速度之快、掌握情報的數量之多。
比如有位讀者寫道:
他就是在中央臺(NHK)出現的那位?他可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啊!去年沒參加在本地舉辦的講座,但從ST老師那兒拿到了有關資料,內容真令人感動!
樓下跟帖:
有一天在電車上我偶然遇到他了。儘管他自言自語,不知所云,但人家能獨立坐車上班,真了不起。當時我想:他既然能成為公務員,也許不是自閉症者吧?到了講座會場,觀察他的舉手投足之後,才終於相信:不錯,果然是自閉症者。
樓下跟帖:
在講座會場,他一直獨自在畫畫,畫完一張就走到付費同事前扔掉,在椅子和垃圾箱之間來來回回。於是他媽媽給他指示:把垃圾箱放到座位旁邊來吧。我看在眼裡,真佩服他媽媽:她真懂配合自閉症兒子。那個指示既滿足了她兒子的合理要求,又不留痕跡地阻止了其來來去去的擾人行為。
讀完此帖,我為自己慶幸:幸虧當時採取的行動與講座的內容保持一致。徹之當時倒無需粉墨登場,因為我希望讓聽眾共同感受不事雕琢、原汁原味的徹之;而我卻沒有他那麼瀟灑,畢竟大家慕名而來聽我的講座,如果我在現場言行不一,就會讓諸位失望吧。因此,當時的心理壓力不小。
讀完本書之後,或許有許多讀者自愧不如,佩服我能讓徹之一項又一項地掌握自立技能。說來好笑,我也曾像佩服他人一樣孤芳自賞:嗯,幹得還真不錯。
實際上,書短事長,在漫長的歲月中,成功與失敗如影隨形,此起彼伏。我與徹之一起一路蹣跚,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在書中介紹的工序表其實已是練習到最後階段的理想版本,此前已在長期的實踐中屢經增刪。可見並不是一開始就走上正軌,一蹴而就的(因此,諸位家長可以放寬心,不必焦急)。
在培養兒子的漫長過程中,我的情緒波動很大。有些時候心灰意冷,只想:隨他去吧,到時候再說吧;有些時候又捲土重來,意志堅定:必須要訓練成,不可鬆懈!有些時候罔顧結果,只想先做起來再說,於是一路瞎幹,最終鎩羽而歸。如今回首,成功歷歷可數,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