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九歌並不見得相信甘甜說的這話,但他終究是安靜了下來,不管怎麼說也要先看看效果。不然的話,就算說甘甜消遣他也顯得是在狡辯。
記住這些數字並不難,特別是將自己所學的數字放下不管,全當是學一門新東西後更是如此。說白了就是十個字元,還是很簡單的那種!就算是五六歲的小孩子也費不了多少功夫,更別提嬴九歌這樣的青年人了。
從一到百,從百到千,讓嬴九歌明白十個阿拉伯數字怎麼組成不同大小的數字,乃至於億兆。這裡面當然是有規律的,但甘甜沒有教規律,而是讓嬴九歌不用明白規律,就按照自己的直覺往下寫——這本身就是有邏輯的!加一個似是而非的定義反而沒那麼自如。
當嬴九歌順利找到感覺之後,雖沒有做什麼,卻也覺得這套數字確實不同。
本來就是很簡單的東西,使用之後的使用者體驗也不會出現遲滯,好用就是好用,不好用就是不好用!
數字之後,甘甜就開始拿出一百以內的加減法算題,這個時候自然順便學了加減乘除的符號,還有『=』什麼的。
算了幾道題之後甘甜就沒有浪費補課時間了,而是拿出了一沓大紙。每張紙上都是一百道一百以內的加減法:「下次上課就是一旬以後了,嬴師兄每日算一張,題目簡單,花不了多少時間的。」
這其實就是鍛鍊心算口算的能力,直到看到比較小的數字加減,能夠直接一口答出,想都不想。
緊接著甘甜又拿出了九九乘法表,先講了乘法的原理(相同的幾個數相加),然後就是背誦乘法表:「之前嬴師兄應該也學過小九九的口訣,這個和那個差不多,只是更全一些,背下來應該很簡單…」
第一次補課,甘甜主要集中在『數術』上,至於文法…嬴九歌的文法並非基礎太差。從他的題冊和試捲來看,他應該也是認真學過的,該知道的都知道!他差的其實是那一點兒『靈感』。
比方說一個普通的字,往上追溯,無論是哪一種文字他都是知道的(都學到第四年了,這是應該做到的)。
嬴九歌的問題在於,如果問他造字邏輯,以及字的演變邏輯,這就很容易出錯。
老師會教基本的邏輯,但不可能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從老師來說,沒有那樣多的精力。而從學生來說,也是沒辦法記住那麼多的!
學生以學到的邏輯為工具,自己就可以理解某個字的造字邏輯和演變邏輯。只不過有的人理解的不夠透徹,所以總是犯錯,有的人理解的足夠透徹,所以次次正確。
這有點兒像學外語時的語法,同樣的語法學習了,學的不好的學生做語法選擇題就像是在碰運氣,對了也不知道怎麼對的。學的好的卻能夠對自己給出的答案十足確定,並講出解題過程。
不同的是,學習文法的邏輯並不『精確』,至少沒有那麼精確…很多時候得靠當事人的『感覺』來進行判斷。不過這感覺也不是憑空來的,要接觸的足夠多,形成一種類似於『經驗』的東西,這才會有『感覺』。
而經驗有高度相關,和沒什麼關聯兩種。所謂高度相關,就是多看看文法相關的東西,操千曲而後曉聲,這樣的事很容易理解。而沒什麼關聯,這才是最難的…有些東西看上去和文法無關,但就是有助於理解文法。
比如一個『龢』字,原始的字形就是一個人吹奏排簫。甘甜自己並不會排簫這種樂器,是在一次甘澄的吹奏中才飄飄忽忽明白的——那真是仙樂,一時之間江、月、人都因為這樂聲成了一體。
所以才有『和諧』之意吧…
文法當然不只是一個『感覺』,文法裡頭的東西多了去了!相對於數術,文法更不好補課,因為前者成體系,後者相對零散。甘甜其實並沒有做好補課文法的準備,還需等